查词语
查词语

不雠

拼音:bù chóu

注音:ㄅㄨˋ ㄔㄡˊ

繁体:

基本解释

亦作“不仇”。 1.不回答。《诗·大雅·抑》:“无言不讎,无德不报。” 朱熹 集传:“讎,答。”
(2).不相等。《新唐书·信安王李袆传》:“ 褘 功多,执政害之,赏不讎,为当时所恨。”
(3).无征验;不实。《汉书·郊祀志上》:“ 五利 妄言见其师,其方尽,多不讎。” 颜师古 注:“讎,应当也。不讎,无验也。”《明史·宦官传二·陈奉》:“奸人訐奏,语多不讐。”
(4).不售。《逸周书·小开》:“汝恭闻不命,贾粥不讐,谋,念之哉!” 朱祐曾 校释:“讐、售古今字。” 汉 贾谊 《新书·春秋》:“酤家不讎其酒,屠者罢列而归。”

基本含义
指人不傲慢自满,不自高自大。
详细解释
不雠是由“不”和“雠”两个字组成的成语。“不”表示否定,表示不具备某种特点;“雠”表示傲慢、自满。不雠的含义是指人不傲慢自满,不自高自大。它强调了谦逊和谦虚的品质,告诫人们不要过于自负和自大。
使用场景
不雠这个成语常用于夸奖或劝诫他人谦虚谨慎,不要自负自大。可以用于表达对他人谦虚态度的赞赏,也可以用于提醒自己要保持谦虚的心态。
故事起源
不雠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汉书·王莽传》。当时,王莽担任太尉时,他对自己的才能非常自信,认为自己无所不能,甚至自称“天下无敌”。他的儿子王贡对他的自负感到非常不满,于是写信给他,劝他不要自高自大,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王贡在信中写道:“不雠之君,不可与语。”意思是说,不要和自负自大的人交谈。这句话后来被人们引用,并逐渐演变成了成语“不雠”。
成语结构
成语“不雠”的结构是“不+雠”,表示否定傲慢自满的意思。
例句
1. 他虽然成绩优秀,但从不雠,总是很谦虚。2. 领导对他的表扬让他感到很高兴,但他仍然保持了不雠的态度。
记忆技巧
可以将“不雠”与“不傲慢自满”相联想,这样有助于记忆该成语的含义。可以通过反面思维,想象一个傲慢自大的人,然后将其否定,得到不傲慢自满的意思。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了解其他与谦虚、谦逊相关的成语,如“谦虚谨慎”、“虚怀若谷”等,以扩大自己的成语知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小明虽然考了第一名,但他从不雠,总是和大家一起努力学习。2. 初中生:尽管他在比赛中连续获得冠军,但他仍然保持了不雠的态度,谦虚地接受了大家的赞扬。3. 高中生:她成绩优秀,但她从不雠,总是谦虚地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以上是关于成语“不雠”的全面学习指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推荐词语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