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tiáo ráo
注音:ㄊㄧㄠˊ ㄖㄠˊ
繁体:
详细解释
苕荛原指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茎叶柔软而无力,容易被风吹倒。后来用来比喻人的品行不端正,行为不正派。
使用场景
常用于贬义,形容人的行为不端正、品行败坏,通常用来批评那些行为不正派的人。
故事起源
据说,战国时期,魏国的宰相申不害有一个幕僚叫苕生,他背叛了申不害,出卖了魏国的机密。因此,人们用“苕生”来形容背叛、不忠诚的人。后来,这个词逐渐演变为“苕荛”,用来形容人的行为不端正,品行败坏。
例句
1. 他平时表面上很正派,实际上是个苕荛之徒。2. 这个公司的老板是个苕荛,经常做一些不光彩的勾当。
记忆技巧
可以把“苕荛”拆分成两个部分,“苕”可以联想为柔软的茎叶,“荛”可以联想为被风吹倒的植物。通过这个联想,可以记住“苕荛”表示人的行为不端正,品行败坏。
延伸学习
可以了解一些相关的成语,如“负荆请罪”、“刚正不阿”等,以扩展对成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是个苕荛,经常欺负我们。2. 初中生:班里有个苕荛,老师都管不住他。3. 高中生:这个社会上有太多的苕荛,我们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