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事体

拼音:shì tǐ

注音:ㄕㄧˋ ㄊㄧˇ

繁体:

基本解释

[释义]
(名)〈方〉事情。
[构成]
偏正式:事(体

英文翻译

1.affair; matter; business

详细解释

◎ 事体 shìtǐ
(1) [things] 〈方〉∶事情
不知事体如何
(2) [decorum]∶事情的体统
虑违事体
(1).事理;道理。《东观汉记·胡广传》:“达练事体,明解朝章。” 晋 葛洪 《抱朴子·仁明》:“明见事体,不溺近情,遂为纯臣。”《二刻拍案惊奇》卷十:“ 铁里虫 道:‘叫你儿子出来,我教道他事体。’”
(2).体制;体统。《北史·张普惠传》:“班劳所施,虑违事体。”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中贵悚惧曰:‘念某年离班行,不知州府事体。’”《红楼梦》第一一八回:“咱们这样人家的姑娘出了家,不成个事体。”
(3).事情;情况。 唐 白居易 《请罢兵第三状》:“行营近日事体陛下一一具知。”《宋史·岳飞传》:“其事体莫须有。”《三国演义》第四五回:“ 玄德 聚众曰:‘ 孔明 一去 东吴 ,杳无音信,不知事体如何?’” 丁玲 《韦护》第二章:“两人常常要为这些事体闹架。”
(4).指形体。 孙中山 《驳<保皇报>》:“夫性质与事体异,发现於外谓之事体,禀赋於中谓之性质。”
(5).犹职业,工作。 洪深 《贫民惨剧》第二幕:“ 刘姑丈 :‘找些事体混混。’ 王一声 :‘姑丈,我自小没读书,也没学过手艺,什么也不会干。’” 茅盾 《上海》:“你到 上海 来托朋友寻事体,刚刚你的朋友自己也没事体,你的运气也太坏!”

基本含义
指事件的来龙去脉和真相。
详细解释
事体是指事情的本质和真相,即事件的始末和内情。它强调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和真实情况,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现象或传闻。了解事体可以帮助人们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使用场景
事体一词常用于讨论和解决问题、调查事件、了解事情的真相等场景。它可以用于正式的会议、法庭审判、新闻报道等场合,也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况。
故事起源
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社会,人们重视了解事物的本质和真相,认为只有了解了事物的来龙去脉,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因此,形成了这个成语。
成语结构
事体是一个名词,没有固定的结构。
例句
1. 他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对于事情的事体总是能一清二楚。2. 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事体的真相。3. 他的调查工作非常认真,总是能够找到事情的真相和事体。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记忆这个成语:将“事体”拆分为“事”和“体”,事指事件,体指本质。将“事体”理解为了解事件的本质和真相。可以将“事体”与“事情的真相”联系起来,两者的意义相似,都强调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和真实情况。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事体相关的成语,如“事出有因”、“事实胜于雄辩”等,以扩展对事体概念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要好好学习,才能了解学习的事体。2. 初中生:老师讲解了这个问题的事体,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3. 高中生:这个历史事件的事体非常复杂,需要仔细研究才能理解。4. 大学生:在进行科研时,需要深入了解问题的事体,才能做出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推荐词语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