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攀鲈鱼

拼音: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攀鲈鱼pān lú yú

在印度、缅甸和菲律宾的河、湖中,生活着一种叫攀鲈的小鱼。它最大本领是离开水面后,仍安然无恙,照常生活。每当这些地方旱季来临时,河、湖 里的水快要干涸的时候。

详细解释


 简介

攀鲈鱼是一种淡水鱼,能够跃出水面,在潮湿的地面上匍匐前进。通过观察,人们发现,攀鲈的鳃边附生着两个像木耳一样的褶皱状的副呼吸器,里面布满了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可以通过毛细血管进入到血液中,并排出身体内的二氧化碳。在攀鲈头部沿鳃盖的下半部,生长着一排发达的棘刺,它的背鳍、胸鳍和臀鳍发达,上面具有坚硬的钩刺。利用这些特殊的器官,攀鲈不仅能够在淤泥中度日,还能干脆离开水,寻找新的栖身之地。这种鱼在我国云南省的澜沧江边,以及菲律宾、缅甸等地也有发现。攀鲈科鱼在第一鳃弓上有辅助呼吸器官,并有丰富的血管网分布。当水中缺氧时,鱼即会游至水面直接从空气中呼吸氧气,因此,此类鱼在饲养中不会因为水族箱缺氧而窒息死亡。攀鲈科鱼多为肉食性,部分品种会吃小鱼。适应弱酸性软水,pH值5.5-6.5之间,适应水温20-30摄氏度。

生活习性

攀鲈栖息于静止、水流缓慢、淤泥多的水体。当水体干涸或环境不适时,常依靠摆动鳃盖、胸鳍、翻身等办法爬越堤岸、坡地,移居新的水域,或者潜伏于淤泥中。攀鲈的鳃上器非常发达,能呼吸空气,故离水较长时间而不死,当水体缺氧、离水、或在稍湿润的土壤中可以生活较长时间。攀鲈以小鱼、小虾、浮游动物、昆虫及其幼虫等为食。为了捕食空中昆虫,常依靠头部发达的棘、鳃盖、胸鳍等器官攀爬上岸边树丛。

攀鲈分布在东南亚多水草的河口、湖泊、沼泽等地区,以能在陆地上行走而出名。它们以胸鳍支撑躯体,尾鳍左右摆动,像海豹般地向前挪进,并且可保持数小时的陆上生活,这是因为部分的鳃呈玫瑰花瓣般的皱褶状,上面密布生着毛细血管,能直接吸收空气中的氧气排出血中的二氧化碳的缘故,攀鲈只是虚有其名,事实上它并不能够爬树。

特性

人所共知,鱼儿离不开水。在我国福建、广东和一些热带、亚热带的湖沼河沟中,有一种小型鱼类,它很喜欢在夜间进行捕食活动,它们总是成群结队离开河水、经过田野到大路上去寻找最爱吃的昆虫,有时它们发现小树丛中有一团团的小昆虫,那么就一蹦一跳地上去,吃得饱饱的再爬回小河里,这种离水能活的鱼叫攀鲈鱼。

攀鲈鱼的行动很奇特,在它的鳃盖后面有很多硬棘,每当行动的时候就靠着鳃盖上的硬棘顶着地面,胸鳍和尾部的帮助和配合,就能一点一点地往前爬行。在天气干旱的季节,攀鲈鱼可以在潮湿的淤泥中生活几个月不至饿死,更不会因河水干涸而死亡。这是由于攀鲈鱼也有副呼吸器官,这个副呼吸器官是在它的鳃腔背后,生有类似木耳形状的皱褶,皱褶的表面上布满了许许多多的微血管,这样便可以进行气体交换。 还有一种长相像蛇的鳗鲡,它除了在水中生活外,还经常爬到潮湿的草地上或雨水流过的地方去寻找食物。它很喜欢吃小昆虫及小蜗牛。每当吃饱以后它们就在岸边草丛中爬来爬去,有时走路人竟被鳗鲡吓了一跳。鳗鲡的身上布满了粘液,无鳞的皮肤上面又布满了微血管,这样就可以利用皮肤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来维持生命。可是也有人认为鳗鲡离开水能活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这种鱼的鳃孔极小的缘故,这样水分不易蒸发,我们说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黄鳝是大家所熟知的淡水鱼,它的肉质很鲜嫩。黄鳝一般生活在池塘、稻田等浅水的地方,也有人经常看到黄鳝竖起前半截身体,在东张西望,其实它并没有在找什么东西,而是在呼吸新鲜的空气呢。通过观察,黄鳝的鳃早已退化,这就给它在水中进行呼吸出了大难题,但黄鳝的口腔和咽喉表面却布满了微血管,它可以伸出头来把空气吞进口腔后,慢慢地进行氧气交换,因而它在淤泥中度过几个月也不至饿死。

除此之外,还有肺鱼、泥鳅、乌鳗等也都属于离水能活的鱼。刚才提到这些鱼类,都有一套离水可以继续生存的本领,它们的这些本领在科学上称之为具有副呼吸器官。 野生攀鲈鱼,分布于中国珠江水系及海南岛各河沟,为热带亚热带野生淡水经济鱼类,肉质嫩滑,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由于多年生态环境的变化和人们的过度掠捕,海南省野生攀鲈鱼分布区域逐步缩小,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成为濒危品种。

推荐词语

©2019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9034508号-2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