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文缯

拼音:wén zēng

注音:ㄨㄣˊ ㄗㄥ

繁体:

基本解释

花绢。指绣花或织成图案的绢帛。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是以文繒薄织,不鬻於市。”《资治通鉴·唐昭宗光化三年》:“ 鎔 以其子节度副使 昭祚 及大将子弟为质,以文繒二十万犒军。” 胡三省 注:“文繒,绢之有文者,今谓之花绢。” 清 吴伟业 《偶成》诗之三:“异锦文繒歌者,黄金白璧苍头。”

基本含义
指文章或言辞华丽而不实际,没有实质内容。
详细解释
文缯一词源自《史记·孔子世家》中的描述。其中有一段描述了孔子的学生曾子的一次经历。曾子在一次宴会上,听到有人称赞他的文章“文缯华丽”,但他当时并没有写过任何文章,于是他感到非常惊讶。后来,曾子向孔子请教这个词的意思,孔子解释说,文缯指的是文章或言辞虽然华丽动人,但缺乏实质内容,只是空洞的华丽词藻。
使用场景
文缯一词常用于批评那些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实质的文章或言辞。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只追求华丽辞藻而缺乏实质内容的作品,也可以用来批评那些只注重表面而忽视内涵的人。
故事起源
文缯一词的故事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儒家文化。在儒家的价值观中,强调实际和实质的重要性,认为文章或言辞应该有实质内容而不只是空洞的华丽词藻。因此,文缯成为了一个贬义词,用来批评那些只追求形式而缺乏实质的作品。
成语结构
文缯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例句
1. 他的演讲充满了文缯,没有实质内容。2. 这篇文章只是一堆空洞的华丽词藻,完全是文缯。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文缯”这个词的发音和字形来记忆。可以将“文”字联想为文化,而“缯”字联想为缺乏实质。这样,通过将两个字的含义联系起来,可以更容易记住这个成语的意思。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文缯相关的成语,如“华而不实”、“虚华”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作文写得很文缯,没有实际的内容。2. 初中生:这篇文章只是一堆华丽的词藻,完全是文缯。3. 高中生:他的演讲充满了文缯,缺乏实质性的观点。4. 大学生:这本书的写作风格过于文缯,读起来没有什么实际收获。5. 成年人:这个政治演讲只是一堆空洞的华丽词藻,完全是文缯,没有实质内容。
推荐词语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