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骂辱

拼音:mà rǔ

注音:ㄇㄚˋ ㄖㄨˇ

繁体:

基本解释

亦作“骂辱”。漫骂侮辱。《三国志·蜀志·关羽传》:“ 权 遣使为子索 羽 女, 羽 駡辱其使,不许婚, 权 大怒。”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涉务》:“不识忌讳,骂辱妇之父母。”

基本含义
指在受到欺辱、冤屈或不公正待遇时,不敢发声,只能忍受并妥协。
详细解释
忍气吞声是一个形容词性成语,用来形容在遭受不公或冤屈时,无法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只能默默忍受。这个成语强调了一个人在面对不公正待遇时的无奈和无力感。
使用场景
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在工作场所、家庭或社会中,面对不公或受到欺辱时的无奈和无力感。它也可以用来批评那些没有勇气捍卫自己权益的人。
故事起源
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位官员许靖,他在明代朝廷中担任要职。然而,他因为性格谦和、不善辩论而经常受到其他官员的欺负和辱骂。尽管这些不公正的待遇让他很痛苦,但他选择了忍气吞声,默默忍受。后来,他被人们称为“忍气吞声的许靖”。
成语结构
动词+名词+动词+名词
例句
1. 在面对不公时,他选择了忍气吞声。2. 她被冤枉了,但还是选择了忍气吞声。3. 他不愿意忍受欺辱,所以决定不再忍气吞声。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忍气吞声”与面对不公正待遇时的无奈和无力感联系起来,形象地想象一个人被压迫低头,咽下所有的怒火和不满。
延伸学习
了解更多类似的成语,如“忍辱负重”和“含冤莫白”,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对我不公平,但我只能忍气吞声。2. 初中生:我在学校被同学欺负,但我没有勇气反击,只能忍气吞声。3. 高中生:在面对不公和歧视时,我决定不再忍气吞声,要为自己争取权益。希望这个学习指南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成语“忍气吞声”。
推荐词语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