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天守阁

拼音: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天守阁天守阁位于日本大阪城内,是由丰臣秀吉营建的天下名城,是大阪的象征。在军事上有关楼和瞭望塔的作用。同时,它也是城主的居住之地。天守阁是城堡的中心建筑,他不仅是坚固的军事防御设施,也是所在地大名或城主政治权利和地位的象征。

详细解释


 天守阁简介

天守阁位于日本长崎岛原半岛的岛原城中,有5层楼高,是安土桃山时代的建筑。目前,天守阁内存放着有关天主教的珍贵史料,十分具有历史价值。

天守阁是一座城中的制高点,在军事上有关楼和瞭望塔的作用。同时,它也是城主的居住之地。天守之名意指城主代天统治,履行着上天的职责。可想而知,居于天守阁内的统治者是如何的赫赫威势。

天守阁一开始是“望楼型”的,即橹(望楼)上没有高楼。后来天守阁发展成“层塔型”,在橹上另建小天守,显得更加气势不凡。

天守阁的由来

天守阁(日语假名:てんしゅかく)是城堡的中心建筑,他不仅是坚固的军事防御设施,也是所在地大名或城主政治权利和地位的象征。天守阁的名称最早出现在16世纪初,战国时代是天守阁发展最繁荣的时期。文献记载最早的天守阁是16世纪初建造的摄津伊丹城天守。现在保存最古老的是犬山城天守阁。



天守的语源不详。关于天守的来历说法很多。有人认为天守是象征基督教,佛教中的“天主”,“梵天”的意思,是指城主或大名代表上天来统治。但更普遍的看法则认为天守阁的由来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起到瞭望台,物资储藏室以及军事防御的作用。当然战国后期的天守阁则越来越趋向政治化,用以展现城主,大名的实力。

天守阁的发展

天守阁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初期天守阁,中期天守阁和晚期天守阁。

1、初期天守阁

初期天守阁是从展望台发展而来的。具有歇山式样房顶的城楼上设有回廊高拦,丸冈城是初期天守阁的代表。这个天守阁的特征之一是外层和内阶不一致。第一层城楼上有山形墙封檐板的山墙房间突出,内部有三层,而张望台部分也比城楼小的多。初期的天守阁规模较小,实用且素朴,一般只有两,三层高。

2、中期天守阁

安土时代到来后,天守阁的发展有了很大的突破。其中以织田信长的安土城,姬路城最具代表性。姬路城城楼为两层,上面载三层的展望台,共五层。望楼部分大,歇山式封檐板与上面的房檐相交错,因而内部有6层。与初期的不同,城楼最上层的楼缘被收到外壁之内,外壁则涂白灰泥,山墙也富于变化,窗户变成拉门式,更加豪华壮观。

3、晚期天守阁

以大阪城和江户城为代表的晚期天守阁已经逐步失去了军事防御的构造意义,更多的成为权利的装饰。层塔型的城楼继续扩大,层与阶趋于一致。

天守阁的修建概述

大阪城外整个长达12公里的石墙,估计约动用了50万块的石块。整个大阪城的建筑结构共分成内城、中城与外城,虽然经过战是内外两道护城河以及两道高大的石壁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只是从残存焦黑的石壁仍可怀想当年德川与丰臣交战时的惨烈情形。其它如大手门以及多门箭楼则被指定为重要文化财,颇值得观赏,除此之外,在樱门的部分则有一块约有36帖榻榻米大的石块,更让观者匪夷所思,到底当年是花费多大力气力与血汗才得以镶钳竖立在石壁之上。

天守阁的建筑特色

现在的天守阁则是经过1931年模仿丰臣时代的天守阁外观所建造的。它外五层内八层,周围环绕着坚固的城墙和护城河。高13公尺的天守台上矗立着高39.8公尺的天守阁,最高的第八层楼上则可以眺望大阪市景,其它层楼则展示了包括各种的武器、丰臣秀吉的木像、书简、以及以模型展示当年作战的作战图等,还有以电视配合投影的方式描绘丰臣秀吉的一生,除此之外也呈现了大阪城复原之后的模型。在2至7楼的资料馆中,你将可以看到短小的丰臣秀吉由一介平民成为不可一世的英雄,其辉煌却也悔恨的一生,所以天守阁等于是了解这位日本战国时代枭雄的最佳地点。

经过1997年重新翻修之后,现今天守阁有着白色的墙面配以绿色的屋瓦,并在每个飞翘的檐端妆饰着用金箔所塑造的老虎与龙头鱼身(有鲤跃龙门之意)的动物造型,看来相当金碧辉煌,也仿佛重现当年丰臣秀吉壮阔的雄心与曾有的辉华。

园内四季花开,年中常绿,设有本丸、二之丸、山里丸等,幽深的双重护城河和高大的石墙保留至今,有大手门、多门橹等数栋重要的建筑物。经过1997年3月的大改修后,绿色屋顶上的黄金装与白墙互辉映,其华美的姿态得以重现。天守阁收藏约有八千件文物和资料,寺内收藏的法华经扇面,为日本的国宝。

天守阁的布局

天守阁原则上是以本丸为中心,位于城内最高地方,其大致有四种形式。

独立式-与其他的建筑分离,是一座独立的大城楼。丸冈城,犬山城,彦根城等属于这类布局。是天守阁最古老的形式。

复合式-在大天守阁上附加小的天守阁。这中形式具有强化通向天守阁出入口的作用。松江城,冈山城是其代表。

连结式-将两座独立的天守阁连结在一起,中间有过廊相连。名古屋城和熊本城属于这种形式。像松本城那样将小天守和大天守相连起来也算做连结式。

连立式-大天守阁上连结两座以上的小天守阁。姬路城便是典型。

天守阁的城墙

天守阁下的城墙也是十分雄伟的,因为1吨左右的大石头需要很多,所以其调度很重要。大阪城的蛸石,肥后石等花岗岩都要从小豆半岛装船,用海中吊挂的方法运输,再从陆地上使用修罗车和原木滚木。江户城的石头多数是安山岩,是从小豆半岛运来的。在砌墙时首先用长方形边石打基础,再在上面筑石墙。其方法大致有三种。

毛面砌法:没有加工的自然石料的砌法。庆长之前普遍采用。在石围墙表面的间隙砌上石头,外观虽很粗糟但十分坚固。由于没有固定的方法,也叫乱石砌法。

填接砌法:用锥子砸磨石料,铺平搭配的方法,庆长时期此法被广泛运用。因其外观很美而著称。

琢面密接砌法:用钢凿将石头的角凿下的搭配法,宽永以后注重美观而广泛使用这种方法。砌起来的城墙十分工整,美观。外围光滑没有凹凸的毛边。特别是围墙的角为了对齐而采用算术砌法。这种砌法是加藤清正发明的,他在熊本城,名古屋城尝试了这一方法受到好评。用此法砌成的城墙也被称做“清正石头墙”。江户城本丸就是琢面密接砌法和算术砌法的结合。

天守阁的防御设施

初期天守阁的防御设施较为简陋,从安土,桃山时代至江户初期的天守阁多数都设置了防御用的攻击设备。

一是攻击设备,有箭狭窗,枪狭窗,堞口。使建筑物的角的墙壁突出,放上盖板,石头由此落下,进行射击。更加先进的是设在建筑的中央部,在山形墙的中间造了隐蔽的堞口,隐蔽的狭窗。松本城,姬路城,名古屋城都有极好的例子。

二是壁体的强化。为了防火,把墙壁的涂料涂上,防备攻击,加厚墙板,造了二层楼。

三是笼城设施,地下的地窖里贮藏枪支,火药,武器,米,盐等,并设有水井。还有各楼层的周围造了用于武士奔跑的走廊和双层门。

天守阁的内部结构

通常初期和晚期的天守阁分为最上层的瞭望台和下层的城主居住馆。安土城也保留最上层的展望台。到了后期则更注重居住馆的布局和建造。秀吉的大阪城虽保留了瞭望台,但已经将其缩到墙壁的内侧,城主的居住区和城楼分离,且具有各种防御设施以加强军事性。松本城以其外观即可判断出是初期式样和后期手法的混合,内部加强了军事性,同时每两层都使用通柱。特别是姬路城,在构造上从地下室到最上层的下部都使用了两根高达25米的顶梁柱,而且1~3楼的四角设置了斜支柱,防御设施齐全,目的是强化其构造。

江户时代的层塔型城楼有综合性机能。名古屋城将地下室当作各种仓库,1~5楼设有4~10个室,5楼的住宅室铺设塌塌米,作为城主出行归来时休息房间。

瞭望台是天守阁的最高建筑。通常有回廊围住。瞭望台的下层主要是城主的居殿和士兵的宿舍。可惜的是到现在完整的城主居殿几乎没有保存下来。二战前还剩下的名古屋城本丸的天守阁居殿也被战火中烧毁。现在仅存的只有二条城的二丸御殿。该殿作为德川将军在京都的居馆,迁移了伏见城遗迹上的部分建筑。人员从房门口进入,武警卫兵的处所在最外层,穿过走廊里面是将军会客的大厅,内有狩野画派的屏风,并配有豪华的隔扇画和金属器具做装饰。再往里面就是将军的书房和寝室了。这四间屋子以雁行排列。现在保存下来的还有黑书院,白书院,大厅等设施。另外西本愿寺中的书院据说也保留了从伏见城的遗构,是一个宽阔的大厅,两边有装饰的雕花柱,深处是水墨屏风画。总体上体现了宽永时期的建筑风格。

随着江户幕府时代的到来,战乱日益平息。幕府为加强统治颁布了一国一城的法令,限制了城堡的发展。天守阁也逐步失去军事防御的作用,而围绕天守阁的故事却成为历史长河中世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推荐词语

©2019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9034508号-2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