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事节

拼音:shì jié

注音:ㄕㄧˋ ㄐㄧㄝ ˊ

繁体:

基本解释

(1).行事得当。《左传·成公十六年》:“用利而事节,时顺而物成。” 杜预 注:“动不失利,则事得其节。”
(2).政事精简。《汉书·谷永传》:“事节财足,黎庶和睦。”
(3).事实情节;事宜。 宋 王谠 《唐语林·文学》:“ 温 ( 桓温 )遂勒铭曰:‘望古识其真,临源爱往迹。恐君遗事节,聊下南山石。’” 宋 司马光 《辞免馆伴札子》:“以人使将至,有合商量事节,令臣不得辞免。”

基本含义
指合乎道义、正直诚实的品德和行为。
详细解释
事节是指人们在做事情时,遵守道德准则,坚持正直诚实的品德和行为。这个成语强调了人们在处理事务时应当具备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
使用场景
事节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人的品德高尚,行为正直。它可以用来表扬那些坚守原则,秉持诚实正直的人。同时,也可以用来批评那些不守信用,行为不端的人。
故事起源
事节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尚书·大禹谟》。相传,在古代,大禹治水有功,成为了当时的国君。有一天,大禹在宫廷中看到一只鸟,它飞到了一棵树上,却把树上的果实都吃光了。大禹很生气,立即下令将这只鸟处死。但是,大禹的宰相贤臣告诉他,这只鸟是为了保护果实不被其他动物吃掉才这样做的,它并没有违背道义。大禹听后深感自己的错误,立即下令将这只鸟放生。这件事情传扬开来,人们称赞大禹具备了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形成了成语“事节”。
成语结构
事节是一个双音节的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例句
1. 他是一个有事节的人,从来不会说谎。2. 这个孩子虽然年纪小,但是他的事节非常令人敬佩。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事节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在做事情时,坚持正直诚实的品德和行为,就像一根大树一样坚定不移。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道德品质相关的成语,如“德行”、“正直”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要向妈妈学习,做一个有事节的好孩子。2. 初中生:老师告诉我们要遵守诚实守信的原则,要做一个有事节的人。3. 高中生:在面临考试作弊的诱惑时,我们要坚守事节,不做违规行为。4. 大学生:大学生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做一个有事节的青年人。
推荐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