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娘惹

拼音: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娘惹,是指中国人和马来西亚人通婚的女性后代。早期马来西亚人与华人通婚的后代,男性称为巴巴(Baba),女性称为娘惹(Nonya)。据说在马来西亚的中国女性后裔个个 都是烹饪能手,娘惹把中国菜肴烹饪方式与南洋烹饪原料结合,做出的菜肴自成一派叫做“娘惹菜” 。娘惹菜既有中国菜的内蕴,又有马来菜的特色,集合两地烹饪特点呈现出一种新的口味。是令人交口称赞的南洋菜式之一,自成一派。

详细解释


 由来

峇峇娘惹(或称土生华人/侨生)是指十五世纪初期定居在满剌伽(马六甲)、满者伯夷国和室利佛逝国(印尼和新加坡)一带的中国明朝后裔。峇峇娘惹也包刮少数在唐宋时期定居此地的唐人,但目前没有来源证明唐宋已有唐人定居此地,所以一般上峇峇娘惹都是指大明后裔。这些唐宋明后裔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马来人或其他非华人族群的影响。男性称为峇峇,女性称为娘惹。六十年代以前峇峇娘惹在马来西亚是土著身份(Bumiputra),但由于“某些”政党政治因素而被马来西亚政府归类为华人(也就是马来西亚华人),从此失去了土著身份。

峇峇娘惹今天在马来西亚宪法上的身份和十九世纪后期来的“新客”无分别。 这些峇峇人,主要是在中国明朝或以前移民到东南亚,大部分的原籍是中国福建或广东潮汕地区,小部分是广东和客家籍,很多都与马来人混血。某些峇峇文化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例如他们的中国传统婚礼。

峇峇人讲的语言称为峇峇话,并非单纯的福建话,在使用汉语语法的同时,依地区不同,参杂使用马来语与泰语词汇的比例也随之不同。 有些受华文教育的华人也称那些从小受英式教育的华人为“峇峇”,这个用法有藐视的意思,表示此华人已经数典忘祖或者不太像华人了。此外,当地的闽南人亦有句成语叫作‘三代成峇’,根据这句话的定义,所有在马来西亚出生的第三代华人也都成了峇峇,但这句话没有藐视的成份,只是意味到了第三代华人,由於适应当地的社会环境的原故,其文化难免带有当地色彩。

此外,峇峇亦特指一个自称并被称为“峇峇”的华人族群,也就是今日在马六甲以及马来西亚独立前在槟城和新加坡的峇峇,峇峇华人讲马来语,他们也自称为“Peranakan”——马来语中“土生的人”,故“Cina Peranakan”即土生华人,这一词本用来识别“峇峇人”与“新客”——也就是从中国来的移民。 在19世纪的马来半岛,这样的分别很明显也很重要,“峇峇”是土生的,而“新客”是移民,两者的生活习惯和政治意识不太一样。虽然现在的马来西亚华人大都是本地出生的,可是“Peranakan”一词已成为“峇峇人”的专用自称。

在今天的马来西亚,一位马来西亚华人娶了一位马来人为妻,他们的儿子也不是峇峇娘惹,是混血儿。峇峇娘惹可谓当世产生的特殊民族。(特别注明:马来西亚华人娶/嫁任何一位马来人就必定要改用阿拉伯姓名,例:某某 bin Abdullah 和皈依回教。)

娘惹文化既有马来族文化影响(如:膳食、衣饰、语言)也有华人传统(如:信仰、名字、种族认同),形成独有的综合文化。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航空空姐身上穿的制服,就是娘惹女装的baju kebaya,脚上穿的嵌珠拖鞋是娘惹女鞋Kasut Manek。

相关文化

娘惹山药原为东南亚,新加坡的特产,采于广西盛产的山药,外裹越南进口的春卷皮。

山药是一种很好的食物,它对人体的高血压及糖尿病方面能有效的预防,对女性的贫血也有很好的滋养效果,而且山药本身的性质不热不燥,包在娘惹山药外面的这一层白色网皮是用米磨成酱后,用手工制造出来的,所以是很好保健食品.

马来半岛华侨与当地女子通婚所生的子女被称为峇峇(BaBa),其中女子都叫“娘惹”(Njonja,Nyonya)。马来半岛华侨与当地人通婚由来已久。据史料记载,明永乐时就有福州华侨阮、芮、朴、樊、郝等姓来到马六甲,定居并“娶番生子”,久之连姓氏也忘记,变成远、裔、飘、盆、哮等姓。《明史》也记载,马六甲男女发上均打髻,但有些肤色比较淡薄者,是华人的后裔。由此可知早在明朝就有华人与马来女通婚。英国开辟槟榔屿和新加坡港后,华侨人数也因而增加,但男女比例严重失调。据卜烈尔氏《马六甲海峡英属地统计表》中所显示的数字,1850年新加坡华人有27988人,其中男25749人,女2239人,男女比率为十二比一。这就决定了很多华人必须娶当地女为妻。

在服装上,19世纪峇峇的服饰,男人喜欢长袍披身,穿布鞋,戴布帽,留辫子,完全是中国式的打扮,当然也有穿西装系领带,一身光鲜的洋人装扮。女子“娘惹”则穿马来服。马来亚“娘惹”的马来服与传统马来服又略有不同。传统的马来女上衣,前后对襟一样长,平常无装饰,颜色较深,多黑色、红色或其他深色。“娘惹”装前长后短,前多绣花纹,颜色多浅、淡、雅。下服则用马来裙(纱笼)装束,纱笼与中国古装相似。在语言上,马来峇峇由于母亲不懂汉语,孩子与母亲一起学会了马来语,但峇峇所讲的马来话,与地道马来语不尽相同。其一,峇峇马来语夹杂许多闽南方言;其二,峇峇把许多马来语发音作了改变;其三峇峇用中国语法来讲马来语。这种峇峇马来语自成系统,称为峇峇语。

在婚姻上,峇峇虽然是华族男性移民与马来女的混合结晶,然而到了19与20世纪期间,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娘惹”却不嫁马来男士,而与男性峇峇成婚。有迹象显示,峇峇中的望族,也重视门第间的门当户对。这种望族间的联姻,不仅可以使彼此的姻亲关系更加紧密,也可以成为彼此间经济合作的纽带。另一方面,娘惹也乐于嫁给来自中国的“新客”,可保持纯粹的中国血统,也可以把新客入赘女家,成为有力的助手。马来峇峇的特点是:在人种上是华人与马来人的混血儿,在语言上通行马来语,在信仰上主要信仰回教,在社会习俗上亲母方面多于父方,所以子女多重女而轻男。在衣着上穿马来装,在日常生活上,吃饭不用筷子,以右手代之。华侨与马来女通婚所生子女,一般三代后为峇峇,即“三代成峇”。随着峇峇人数不断增加,逐渐形成峇峇社会。峇峇社会形成于18世纪,在19世纪英国统治时期得到发展。20世纪以来,峇峇群体逐渐并入华人社会中。

相关链接

享誉国际政坛盛誉的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也是娘惹的后代,其母亲是个名副其实的娘惹。深受娘惹文化熏陶的李夫人,曾出版过娘惹食谱,至今仍在售卖当中。

吃了娘惹而不知

到访过新加坡的读者,大概也发现了在该地的地铁转换站内,以及各大购物广场底层内,都可看到一家糕点连锁店Bengawan Solo的踪迹。这家随处可见的娘惹糕点店,除了能提供人们在等待转换巴士的空间买一块暂时充饥之外,其闻名的招牌班兰蛋糕(Pandan Cake)更是中港台艺人到新加坡表演之际,最爱带回国的“名牌”手信。

为了让人更容易购得这些精致糕点,并方便携带出国当作手信赠人,创自1979年的Bengawan Solo,干脆于近年在新加坡机场第2大厅内增设柜台。

这个糕点品牌的崛起,除了证实传统的娘惹生意得以在商业社会中得以生存,更象征了娘惹个性中的坚毅性情,也可以将一切变成有可能!如今,在全岛均有分销店的Bengawan Solo业务执行总监Henry说:“母亲是一位传统的娘惹,自我小时候她就以精湛的手艺,兜售自家制作的传统糕点养活一家。”

缠绵糕点

饮食这一环在娘惹的传统文化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份量。其中,糕点是娘惹“必定”精湛的手艺之一。在当时,娘惹们以有限的资源:椰浆、树薯粉、玉米粉和班兰叶汁作为基本原料,再加以细砂糖就制作出独一无二的手工糕点。

根据Henry的记忆,他的母亲在制作糕点的过程中,总是不厌其烦地将粉浆分段倒入,一次又一次,一次再一次。于是乎,童年时候看见的层次分明娘惹糕点,就是年幼时印象最深刻的经典甜食。

如今,因为要满足市场需求,大部分糕点制造厂商已经从手工作业改为机器制作。另一边厢,除了保留传统的原料如椰浆、班兰叶、糯米和糖等,应时代的转变而加入了新原料如椰子、榴莲、香蕉、芒果等马新常见的热带水果。这一番突破,顺利地让娘惹糕点摇身一变成了城市人下午茶首选“配角”。

写到这里,记者想起自己最爱一层一层地撕来吃的“千层糕”,原来就是传统的娘惹糕点,不禁会心一笑。除却糕点的这一项“甜美回忆”之外。

李家食谱

李光耀的母亲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娘惹。深受娘惹文化熏陶的李夫人,和一般娘惹一样热爱烹饪,并曾出版一本娘惹食谱《Mrs Lee's Cookbook》。对于想要钻研娘惹美食,欲购买这本李家食谱却因时日久远而不得要领的读者无需灰心。

事隔多年,李光耀的侄女(李雪梅Shermay Lee)在几年前更新了祖母的食谱,改革出版了分作上下两册的家族食谱,至今仍在售卖当中。

关于娘惹餐,除了李家的号召力造成了我们的极大诱惑力之外,香港著名老饕蔡澜更直言,娘惹菜就是Fusion菜的始祖!

早期的娘惹,奋力地钻研饮食以尽其女人的本份。她们在厨房内的两大法宝分别是“调料”和“配料”。当时,娘惹在有限的条件下,用印度、马来、西方的各种调料和配料,烹制中华传统美食,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娘惹饮食”特色。举例道地的新加坡加东肉粽,小巧玲珑的三角竹叶肉粽,其实看似广东人的风格。而内里的腌制肉类调料,除却有华人惯用的花椒、八角、肉桂等,也有马来人的班兰叶,此外还有印度的孜然茴香。

娘惹文化外一章:新加坡大长今——《小娘惹》

要细究娘惹文化为何席卷马新两地,不得不提新传媒连续剧《小娘惹》。本剧以绚丽多彩的娘惹文化为背景,讲述一名善良女子月娘的奋斗记。

该剧每天平均约有99万人追看(新加坡人口总数约460万),最终篇更打破新加坡长达15年的收视纪录!掀起一股“娘惹”风,甚至连商家(余仁生)都邀请演员站台,以剧中人物的装扮出席全岛促销活动。更疯狂的是,电视剧播完后,观众的情绪仍旧高涨不已。为此,电视台还特别剪接播放《小娘惹》外一章的剧情,堪称是当地电视圈罕见的事情之一。

由于《小娘惹》口碑佳、海外版权询问度高,新传媒亦打铁趁热,于日前带《小娘惹》赴本届康城电视展,演员欧萱和戚玉武更穿上娘惹服出席宣传活动。电视台希望借此机会让外国更了解娘惹文化,也希望能凭《小娘惹》打进欧洲市场。

小娘惹欧萱

《小娘惹》这部被新传媒视为重头剧的走红,连带了女主角欧萱亦人气狂涨。电视台也在落实女主角人选后宣布其每年一度的颁奖典礼《红星大奖》延期举办。有心人不免猜测那是因为电视台力捧女主角,而特意延迟堪称“台庆”的重大盛事。作为这部剧的女主角,欧萱更因此承受了不少压力。

事实上,从开始选角到接拍,她的压力是不曾间断的。有传闻指出,《小娘惹》选角色之初就曾爆出抢角消息,内部拼抢厉害。

但是对于这种种的传闻还有随之而来的压力,欧萱在接受记者访问时表示自己以平常心以待。访谈中最让记者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单凭一个人(我)

的关系,难道就能左右一个那么大(《红星大奖》)的颁奖典礼吗?大家不妨再想一想,那怎么可能呢?”记者认真地想了一下,无法寻得一丝灵感。不过,后来从新闻报道中,她为了演好这部剧而努力上课学习刺绣、缝纫、烹调等一系列训练,无不展现了娘惹特有的个性:温婉的气质外表下蕴藏的是一颗无比坚毅的心。

同贺国庆

娘惹“峇峇”盛装同贺

“峇峇”长袍披身,“娘惹”绣花纱笼无比艳丽,一曲《昨夜的梦》旋律初起,“娘惹”“峇峇”翩翩起舞……昨日,来自广州、深圳、珠海、中山等广东八地的800位新马泰华侨在广州齐聚一堂,庆贺祖国60周年华诞。

“走过60年,中华民族很不容易。”92岁的新马泰侨友会老会长张昌铭感叹万分。抗日战争打响之际,从小在马来西亚长大的张昌铭作为一名战士加入了抗日的队伍,解放后回到祖国,老人更是再次投身东江纵队,一生与革命结下不解之缘。据了解,在新马泰侨友会中,超过400位侨友是在当地参与了抗日战争的离休干部。

推荐词语

©2019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9034508号-2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