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童隶

拼音:tóng lì

注音:ㄊㄨㄙˊ ㄌㄧˋ

繁体:

基本解释

亦作“ 童隷 ”。犹童仆。《后汉书·樊宏传》:“其营理产业,物无所弃;课役童隷,各得其宜。”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豪爽》:“ 桓石虔 , 司空豁 之长庶也。小字 镇恶 ,年十七八,未被举,而童隷已呼为‘镇恶郎’。”隷,一本作“ 隶 ”。 明 方孝孺 《宗仪》之二:“有士者之子孙不能修身篤行而屈为童隷。”

基本含义
指童年时期被迫从事苦役或被强迫做奴隶的现象。
详细解释
成语“童隶”由两个字组成,即“童”和“隶”。其中,“童”指的是年幼的孩子,“隶”指的是奴隶。成语的意思是指童年时期被迫从事苦役或被强迫做奴隶的现象。它形象地描述了儿童被迫背负过重的劳动和责任,失去了快乐和无忧无虑的童年。
使用场景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儿童被迫从事过重劳动或受到不公正对待的情况。可以用于描述社会问题、教育问题以及儿童权益保护等方面的议题。
故事起源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在那个时期,一些贫困家庭为了生计,不得不让年幼的孩子从事劳动,甚至被迫成为奴隶。这个成语通过描述儿童被迫从事劳动的情景,表达了对这种不公正现象的反思和批判。
成语结构
成语“童隶”属于形容词短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例句
1. 这个社会需要关注儿童权益,不能让他们成为童隶。2. 在过去的封建社会中,很多儿童不得不承担童隶的命运。3. 我们应该努力创造一个没有童隶现象的社会。
记忆技巧
可以使用联想记忆法来记忆成语“童隶”。可以想象一个年幼的孩子被束缚在一根绳子上,无法自由活动,这样就能够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了解儿童权益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关注和保护儿童权益。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听说过童隶的故事,觉得很可怜。2. 初中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争取不让自己成为童隶。
3. 高中生
童隶是一个反映社会问题的成语,我们要关注儿童权益保护。
推荐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