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三权

拼音:sān quán

注音:ㄙㄢ ㄑㄨㄢˊ

繁体:

基本解释

(1).三种权力。《管子·兵法》:“定一至,行二要,纵三权,施四教,发五机,设六行,论七数,守八应,审九器,章十号,故能全胜。” 尹知章 注:“自‘一至’以下, 管 氏不言其数,无得而知也。”
(2).特指“贵”、“富”、“亲”三种权势。 汉 刘向 《说苑·尊贵》:“ 齐桓公 使 管仲 治国, 管仲 对曰:‘贱不能临贵。’ 桓公 以为上卿,而国不治。 桓公 曰:‘何故?’ 管仲 对曰:‘贵不能使富。’ 桓公 赐之 齐国 市租一年,而国不治。 桓公 曰:‘何故?’对曰:‘疏不能制亲。’ 桓公 立以为仲父。 齐国 大安,而遂霸天下。 孔子 曰:‘ 管仲 之贤,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
(3).指兵法上对上、中、下三种力量的权衡。 宋 苏洵 《权书上·强弱》:“兵之有上、中、下也,是兵之有三权也。三权也者,以一致三者也。”

基本含义
指国家权力的三个方面,即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详细解释
三权是指国家的最高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个方面。立法权指国家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权力;行政权指国家机关实施法律和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司法权指国家机关独立审判和裁决案件的权力。三权的平衡和相互制约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
使用场景
三权是政治学和法学领域中常用的概念,通常用来描述国家权力的分立和平衡。可以在政治学、法学和公共管理等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政府工作报告和法律文件等中使用。
故事起源
三权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政治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政治学》中。在中国,三权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清代的法律文献中,后来成为中国政治制度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
成语结构
三权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例句
1. 在一个民主国家中,三权分立是确保政府权力不被滥用的重要原则。2. 三权分立的实现需要建立独立的司法机构来保障法律的公正执行。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三权”与立法、行政、司法三个词联系起来记忆。立法权代表国家机关制定法律,行政权代表国家机关实施法律,司法权代表国家机关审判案件。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三权分立的原理和在不同国家政治制度中的应用。可以了解其他与三权相关的概念,如平衡与制衡、宪政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告诉我们,国家的三权分立是保护人民权益的重要制度。2. 初中生:我在政治课上学到,三权分立是现代民主国家的基本原则。3. 高中生:我对三权分立的理解是,通过分立和制衡三个权力,可以避免权力滥用和专制统治。4. 大学生:在学习政治学的过程中,我深入研究了三权分立的历史演变和各国政治制度中的应用。5. 成人:作为一个公民,我们应该关注国家的三权分立,积极参与政治事务,维护公正和法治。希望以上的学习指南对你有所帮助!
推荐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