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三余

拼音:sān yú

注音:ㄙㄢ ㄧㄩˊ

繁体:

基本解释

(1).《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明帝 时大司农 弘农 、 董遇 等,亦歷注经传,颇传於世”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遇 言:‘﹝读书﹞当以三餘。’或问三餘之意。 遇 言‘冬者岁之餘,夜者日之餘,阴雨者时之餘也’。”后以“三餘”泛指空闲时间。 晋 陶潜 《感士不遇赋》:“余尝以三餘之日,讲习之暇,读其文。” 宋 苏轼 《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诗:“醉饱高眠真事业,此生有味在三餘。” 明 顾大典 《青衫记·元白揣摩》:“男儿事业在三餘,学就须乘駟马车。” 柳亚子 《书赠张镜潭》诗:“最是 津南 人物美,三冬图史伴三餘。”
(2).指 余干 、 余姚 、 余杭 三县。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渐江水》:“ 汉 末童謡云:‘天子当兴东南三 餘 之间。’”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地理·三馀》:“ 餘干 、 餘姚 、 餘杭 。”

基本含义
指超出需要或多余的人或物。
详细解释
三余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三”指的是数字三,“余”表示剩余。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超出需要或多余的人或物。它常用来形容人或物在某种情况下没有被充分利用,或者存在多余的问题。
使用场景
三余这个成语可以用于各种场景,包括工作、学习、生活等。例如,当一个项目组中有人没有分配到具体任务时,可以说他是三余的;当一个家庭购买了多余的东西而没有充分利用时,也可以说这些东西是三余的。
故事起源
三余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农村生活。在农村社会中,人们通常按照劳动力的需求来安排工作任务。如果一个家庭中有三个人,但只需要两个人来完成农田的耕种工作,那么剩下的那个人就被认为是三余的。这个成语后来被引申为指多余或没有被充分利用的人或物。
成语结构
成语“三余”由两个汉字组成,没有特殊的结构。
例句
1. 这个项目组人手过多,有几个人是三余的。2. 我们家里买了太多食物,结果很多东西都变成了三余。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三余”与“多余”进行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它们的发音相似,并且含义也有一定的重叠,都表示超出需要或多余的意思。
延伸学习
如果你对成语感兴趣,可以学习更多与“三余”相关的成语,如“多多益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等。这些成语都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的表达方式。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班上有三个人都会弹吉他,所以我们组了一个乐队,没有人是三余的。2. 初中生:班里组织了一次志愿者活动,但有几个同学没有报名参加,他们就成了三余的。3. 高中生:学校的足球队只需要十一名球员,但有几个人报名了,现在他们成了三余的。4. 大学生:我们小组有四个人,但这次作业只需要三个人完成,所以有一个人是三余的。
推荐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