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谏书

拼音:jiàn shū

注音:ㄐㄧㄢˋ ㄕㄨ

繁体:

基本解释

◎ 谏书 jiànshū
[remonstrance] 臣下向帝王进谏的奏章

详细解释

向君主进谏的奏章。《汉书·儒林传·王式》:“臣以三百五篇諫,是以亡諫书。” 唐 韩翃 《送夏侯校书归上都》诗:“此回将诣闕,几日諫书成。” 宋 朱熹 《送张彦辅赴阙》诗:“问君此去谈何事,袖有諫书三万字。”

基本含义
指奏章、奏折等上书皇帝或上级官员,劝谏或告状。
详细解释
谏书是古代官员或士人向皇帝或上级官员上书劝谏或告状的一种方式。它是一种表达意见、陈述问题、批评错误的正式文书。谏书通常以诚恳的语言,陈述事实,提出合理的建议,目的是为了改善国家或朝廷的政策和治理。
使用场景
谏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人们对权力者提出批评或建议的行为。它常用于描述勇于直言的人,或者形容在关键时刻坚持真理、不畏权威的行为。在现代社会,谏书的概念也可以引申为对不公正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的行为。
故事起源
谏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古代官员或士人常常通过谏书来向皇帝或上级官员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这种行为源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谏”文化,强调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责任。谏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它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中重视言论自由和对权力监督的观念。
成语结构
谏书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谏”是动词,表示劝谏;“书”是名词,表示信函、文书。两个字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意义丰富的成语。
例句
1. 他写了一封谏书给皇帝,表达了他对国家政策的担忧。2. 她勇于面对困难,像写谏书一样直言不讳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3. 这篇谏书揭示了社会问题的真相,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记忆技巧
可以将“谏书”这个成语与写信或上书的场景联系起来,想象自己在向权威人士提出建议或批评的情境中。同时,可以尝试使用这个成语造句,将其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加深记忆。
延伸学习
如果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儒家思想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了解中国古代谏书的重要性和影响,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写了一篇谏书给校长,希望学校能增加更多的课外活动。2. 初中生:他勇敢地写了一封谏书给市长,告诉他关于环境污染的问题。3. 高中生:她撰写了一份详细的谏书,向政府提出了关于教育改革的建议。
推荐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