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逆讦

拼音:nì jié

注音:ㄋㄧˋ ㄐㄧㄝ ˊ

繁体:

基本解释

谓逆意而谏。 汉 扬雄 《法言·重黎》:“ 焦 逆訐而顺守之,虽辩,劘虎牙矣。”

基本含义
逆反谏诤,违背忠告。
详细解释
逆讦是由逆和讦两个字组成的成语,逆指违背,背离,讦指劝告,劝谏。逆讦表示违背劝告的行为,即不听劝告,顶撞谏言。
使用场景
逆讦多用于描述不听劝告,固执己见的人,也可以用来形容不顾大家反对,执意做某事的行为。
故事起源
逆讦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左传》。故事中,齐国大夫晏婴劝齐襄公不要和鲁国结盟,但襄公不听劝告,执意结盟。晏婴因为不愿意违背自己的原则,坚决反对。这个故事形成了逆讦这个成语的含义。
成语结构
逆讦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逆是动词,讦是宾语。
例句
1. 他不听我的劝告,完全是在逆讦。2. 这个领导屡次逆讦上级的决策,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记忆逆讦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逆流的河水中,顶着逆流而上,表示他在逆讦,违背了大家的劝告。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逆讦相关的成语,如逆水行舟、逆来顺受等。同时,也可以学习与逆讦相反的成语,如顺从、听从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小明明知道不可以在课堂上说脏话,但他还是逆讦老师的规定。2. 初中生:我劝他不要去打架,但他还是逆讦我,去与别人打了起来。3. 高中生:他不听家长的劝告,逆讦出国留学,最终导致了学业的失败。
推荐词语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