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散齐

拼音:sàn qí

注音:ㄙㄢˋ ㄑㄧˊ

繁体:

基本解释

亦作“ 散斋 ”。1.古礼于祭祀父母前七日不御不乐不吊,谓之“散斋”。齐,后多作“斋”。《礼记·祭义》:“致齐於内,散齐於外。” 郑玄 注:“散齐,七日不御不乐不弔耳。”《礼记·祭统》:“散齐七日以定之,致齐三日以齐之。”又封建王朝皇帝祭社稷太岁等坛,行散斋,即在宫中斋戒,以别于祭天地等之行致斋。 汉 马融 《东巡颂》:“散斋既毕,越翼良辰,棫槱增构,烈火燔燃。”《宋书·礼志一》:“殷祠,皇帝散斋七日,致斋三日。”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中:“天地、宗庙、神州地祇、太社、太稷、五方帝、日月、太一、九宫贵神、蜡祭百神、太庙奏告,并为大祠,散斋四日,致斋三日。”
(2).谓斋戒期满。 唐 白居易 《五月斋戒罢宴彻乐》诗:“散斋香火今朝散,开素盘筵后日开。”

基本含义
指人群或事物分散后重新聚集到一起。
详细解释
散齐是由“散”和“齐”两个词组成的成语,表示原本分散的人或物重新聚集到一起。散指分散、分开,齐指聚集、整齐。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人群或事物从分散状态重新聚集到一起的情景。
使用场景
散齐常用于描述人群或事物的聚集过程,可以用于形容人们从不同地方分散而来,最终聚集到一起。也可以用于形容事物在分散状态下重新整合或重组。
故事起源
散齐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在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齐庄公曾经在国内四处巡视,发现国内的百姓分散在各个地方,没有团结在一起。为了加强国家的统一和力量,齐庄公决定将分散的人群重新聚集到一起,从而形成了“散齐”这个成语。
成语结构
散齐是一个动宾短语,由动词“散”和动宾关系的动词“齐”组成。
例句
1. 在这次活动中,大家散了出去,但最后还是散齐了。2. 小孩子上学放学后,家长要确保他们能安全散齐回家。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故事或动画来记忆成语散齐。可以想象一个人群在一片草地上散开,然后经过一段时间,他们又聚集到一起,形成一个整齐的队列。
延伸学习
了解更多关于中国成语的用法和故事起源,可以阅读相关的成语故事书籍或查阅成语词典。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放学后,我们散了出去玩,但最后还是散齐了回家。2. 初中生:同学们在操场上集合,经过排练,最终散齐成一个整齐的队列。3. 高中生:这个团队分工合作,每个人负责不同的任务,最后将各自的成果散齐汇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项目。4. 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大家来自不同的专业,但通过合作和交流,我们能够将各自的想法散齐并共同实现。以上是关于成语“散齐”的全面学习指南,希望对你有帮助!
推荐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