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桃花病

拼音: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桃花病又称三月桃花巅、桃花疯,是躁狂症或者有躁狂症成分的其他情绪障碍,春天是发病和复发的高峰期。桃花病的临床表现则为:躁狂不安,情绪激动等。

详细解释


 简介

桃花盛开的季节,桃花病发病高峰期

三月份的天气多变化,时暖时冷的天气也让人的心情起起伏伏,而情绪起伏本是人之常情,但若是超过正常状态就要注意,加上季节的转换常是引发躁郁症病发的时机,童综合医院心身科主治医师黄于诚指出,三月本来就是躁郁症患者发病的高峰期,主要是因为季节变化容易使身体的内分泌变化,导致患者情绪亢奋、夸大妄想、睡眠需求减少,病情比较不稳定。

而三月刚好季节交替的时点,也正逢桃花盛开的季节,躁郁症在此时点复发,有人称之为“桃花疯”。躁郁症通常在青春期或是成年期早期发病,但发病和前往治疗时间一般都会有延误,而造成对个人在往后人际关系、课业和社会功能方面影响很大。

特征

桃花病(躁郁症)是一种双极性的情感疾患,它的特性为躁狂发作与忧郁发作交互或混合的出现,其中躁狂发作的特征为,高昂开阔、多话易怒、自夸自大、注意力分散、不寻常的快乐、睡眠时间需求减少等。忧郁的特征为,心情沮丧、疲累、无活力、自责、自杀意念等。行为的特征为:较冲动、且鲁莽,常做出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如疯狂购物、容易被激怒等。

原因

童综合医院心身科主治医师黄于诚指出,三月本来就是躁郁症患者发病的高峰期,主要是因为季节变化容易使身体的内分泌变化,导致患者情绪亢奋、夸大妄想、睡眠需求减少,病情比较不稳定。

影响

这种症状通常在青春期或是成年期早期发病,但发病和前往治疗时间一般都会有延误,而造成对个人在未来的人际关系、事业和社交方面影响很大。

治疗

罹患躁郁症者不但身心受苦,家人也受累但相对的家人对于患者的关怀与鼓励也是相当重要,躁郁症患者的行为较冲动、莽撞常做出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如疯狂购物、容易被激怒等,所以患者除了寻求医师的协助按时服药外,应设法转移胡思乱想的思绪,可培养一些休闲娱乐如唱歌、爬山、参加社团活动等,让心情好起来,促进病情好转。

预防

为预防躁郁症之发生,建议民众多穿着明亮的衣服,室内光线要充足,三月份的天气,本来就好发躁郁症,有躁郁症状的民众,最好对该病有所认识,并尽速就医治疗,家人也应该给予适当的协助,帮助病患走过黑暗期。

案例

疑似桃花病患者杀人行凶

2010年3月23日早晨,福建南平一名疑患精神病男子郑明生在南平实验小学校门口挥刀乱捅,目前至少造成小学生9人死亡,4名学生重伤。据悉,凶手是一名被辞退的社区诊所医生,疑似精神病患者。也有专家分析,郑明生很可能是患上了一种被称为桃花病的怪病,临床表现则为躁狂不安,情绪激动。

基本含义
指男女之间因为爱情而产生的痴迷、迷恋之情。
详细解释
桃花病是一个比喻,用来形容人因为爱情而陷入痴迷、迷恋的状态。人们常常把桃花与爱情联系在一起,桃花病则是一种对爱情的极度迷恋和沉溺,让人无法自拔。
使用场景
桃花病通常用来形容男女之间因为爱情而产生的痴迷、迷恋之情。可以用于谈论个人或他人的感情状态,也可以用于描述某个人对某个人或事物的过度迷恋。
故事起源
桃花病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的一首诗中:“桃花流水桂花飘,桃花一病起西风。”杜牧用桃花病来形容自己对女子的痴迷追求。后来,桃花病逐渐成为一个常用的成语,用来形容人们对爱情的痴迷。
成语结构
桃花病由三个字组成,分别是“桃”、“花”和“病”。
例句
1. 他对她一见钟情,彻底陷入了桃花病。2. 小明最近总是沉迷于游戏中,简直是桃花病发作了。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桃花”与“病”两个词联系在一起,想象一个人因为看到桃花而得了一种病,形成对爱情的痴迷。
延伸学习
可以学习相关的成语,如“花痴”、“痴情”等,进一步了解与爱情相关的表达方式。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小明迷恋上了班级里的一位女生,他得了桃花病。2. 初中生:小红对偶像明星十分痴迷,可以说她得了桃花病。3. 高中生:小李对书中的男主角产生了强烈的迷恋,他陷入了桃花病。4. 大学生:小张一见到漂亮女生就会心动,他有点桃花病。5. 成年人:小刘对自己的前任情人一直念念不忘,他似乎还是得了桃花病。
推荐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