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负义

拼音:fù yì

注音:ㄈㄨˋ ㄧˋ

繁体:

基本解释

(1).背弃恩义。《后汉书·冯衍传上》:“若夫知其不可而必行之,破军残众,无补於主,身死之日,负义於时,智者不为,勇者不行。” 李贤 注:“负,犹失也。” 前蜀 杜光庭 《贺收陇州表》:“自 岐 郊负义, 关 外隳盟,深辜敦好之仪,遽絶睦邻之分。” 清 徐士銮 《宋艳·果报》:“ 魁 竟渝盟, 桂英 忿 魁 负义。”《花城》1981年第5期:“她在责骂我不告而别,负义薄情!”
(2).仗义;讲义气。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十六:“至 师鲁 卒,丧归 洛 , 义琛 哭柩前,纳其券於 师鲁 家。 师鲁 素贫,子孙赖此以生。乌乎!在 仁宗 朝,一僧尚负义如此,风俗可谓厚矣。” 明 屠隆 《綵毫记·展叟单骑》:“他怀忠负义……焉肯助乱阶。”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考弊司》:“生少年负义,愤不自持,大呼曰:‘惨惨如此,成何世界!’”

基本含义
负义是指一个词语或成语的含义与表面上的字面意思相反或相差甚远。
详细解释
负义是中国语言中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使用与字面意思相反的词语或表达方式来达到一种讽刺、夸张或反讽的效果。负义可以使语言更具有丰富性和表现力,常用于文学作品、口语交流和幽默场合。
使用场景
负义常常用于讽刺、夸张或幽默的语境中。它可以用来表达对某事物的不满、批评或讽刺,也可以用来制造一种幽默的效果。在文学作品、演讲和口语交流中,负义可以使语言更生动有趣,增加表达的深度和多样性。
故事起源
负义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已经在古代文学中有所应用。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对林黛玉说:“你是个好东西”,实际上是在表达对林黛玉的喜欢和欣赏。这种用词的负义使得表达更加具有情感色彩和戏剧性。
成语结构
负义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
例句
1. 这个糟糕的演员居然得了最佳表演奖,真是让人哭笑不得。2. 他说自己是个“大忙人”,可实际上他什么事都不做。
记忆技巧
记忆负义可以通过与字面意思相反的词语或情境进行联系。例如,对于成语“哀莫大于心死”,可以将“哀莫大于”理解为“非常悲伤”,而“心死”理解为“毫无感觉”。这样的记忆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负义。
延伸学习
了解负义的更多例子和使用方法,可以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散文和幽默小品。通过多读多听,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负义,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幼儿园学生:小明说他的生日礼物“太好了”,但其实他并不喜欢。小学生:老师说我的作文“很有创意”,但是我知道她并不喜欢我的作文。中学生:他说他是个“天才”,可是他的成绩却很差。大学生:这个政府宣传片说他们做了很多好事,但是我们都知道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成人:他说他是个“成功人士”,可是他的生活却一团糟。以上是关于“负义”词语的学习指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推荐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