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鸣鶪

拼音:míng jú

注音:ㄇㄧㄥˊ ㄐㄨˊ

繁体:

基本解释

见"鸣鵙"。

基本含义
指在关键时刻发出警示,提醒他人警惕的行动。
详细解释
鸣鶪是一个古代的成语,来源于《吕氏春秋·本味篇》。鶪是一种鸟,形似鸡,但有长长的尾巴。相传,鸣鶪是一种能够预测灾难的鸟,它会在灾难即将来临之前发出警示的叫声。因此,成语鸣鶪用来形容在关键时刻发出警示,提醒他人警惕的行动。
使用场景
鸣鶪一词多用于形容在关键时刻及时发现问题、提醒他人注意。例如,在公司开会时,某位员工发现了一个重大错误,他及时站起来鸣鶪,提醒大家注意,避免了可能的损失。
故事起源
相传,古代有位名叫鸣鶪的人,他非常聪明而且善于观察,能够在关键时刻及时发现问题。他的聪明才智被人们称为“鸣鶪之智”,后来演变成了成语“鸣鶪”。
成语结构
主语“鸣鶪”+ 动词“鸣”+ 宾语“鶪”
例句
1. 在会议上,小明鸣鶪,提醒大家注意合同中的漏洞。2. 老师在课堂上鸣鶪,提醒同学们注意作业的截止日期。
记忆技巧
将鸣鶪的形象与警报器的声音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强烈的视听印象。当你想要记住鸣鶪这个成语时,可以想象一只长着长尾巴的鸟在关键时刻发出警报的声音,提醒大家注意。
延伸学习
你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的神鸟传说,了解其他与鸣鶪相关的成语,例如“鸾鸟亏折”、“鸟语花香”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游泳池边鸣鶪,提醒同学们小心不要滑倒。2. 初中生:我们班级有个同学特别善于鸣鶪,经常在考试前提醒我们复习。3. 高中生:老师在讲座上鸣鶪,提醒我们注意未来的职业规划。
推荐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