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注音:
繁体:
顽童族 - 简介
顽童族是指以自己的方式定义着青春,并消除代沟的成年人。这种生活方式在欧美特别流行。
表现
从Dandy、Hipp到Yuppie,Grups俨然已经变作如今最时髦的都市人群。比起死抱陈腐观念哀悼青春,抑或倚老卖老地拒绝青春,顽童族开放、玩味和积极的态度让人看到了丰富经历与年轻心态的完美结合。在我们看来,Grups代表与展现了一种以非年轻人为主体的新年轻文化,更具有现代性和成熟意识。就让我们结合2011春夏时装最新潮流,从历史与现在,从Grups的最佳代表人物到执迷年轻文化的优秀创意人,由各个方面入手,以顽童心态,为青春写下新的释义。
从“垮掉的一代”到“嬉皮士”、“Mod”、“Teddy Boy”,这些风潮和阵营中,主角无一例外都是年轻人,高举反叛主流阶层的旗帜,以似乎永不会消亡的青春为筹码。在Nick Yapp撰写的一本关于上世纪60年代的书籍中,他是这样形容的——“60年代的年轻人冲破了樊笼。他们成群地蹲在空房间里吸食毒品;他们穿着夸张的服饰;他们听着那样的音乐——就算不是魔鬼之音,也震耳欲聋到简直可以把地狱都摧毁。他们打架、跳舞。更有甚者,他们形成了这个年代最重要的风潮。”
这绝非偶然,也并不是一蹴而就。1955年,还未发明出迷你裙的MaryQuant在伦敦英王大道开出专门面向年轻人的时装店铺Bazaar时,一切就已经凸显端倪。二战之后的婴儿潮,造就了终于摆脱战乱阴影,生活富足无忧的一代。中国人说饱暖思淫欲,而彼时西方这批年轻人已然到了淫欲思反叛的阶段。在西方资本主义的语境下,抨击占据统治阶级的中产阶级生活观和道德观成为他们首要的发声内容。 一种有悖于主流文化的青年亚文化由此产生。音乐、时装、艺术、电影……精力旺盛而又无所畏惧的年轻人编织起了一整个以这种全新思潮为向导的文化环境。 Edie Sedgwick、Jan Palach、Che Guevara、MickJagger,有着青春美好的面容及身体的偶像们,都因成为了这股风潮的领军人物而被顶礼膜拜。
文化
作为一种微型阶级文化,青年亚文化最初“规模小,局限于某个地域且五花八门”,每种分支以其在音乐、媒体、时装和价值取向上的某种相似性结成群,各有其独特的趣味。在本无阶级权贵分制桎梏的美国,流源出了最无所忌惮的嬉皮士文化。这种崇尚和平、自由,具有无政府主义倾向的思想体系象征了青年对于社会及人性最本真和无畏的臆想。首先,它不侍权贵,不理阶层,它所维护的,是人的生而平等,不受束缚;它所反抗的,是战争对人类权利尊严的剥夺以及精英阶层的道貌岸然。再次,它毫不顾忌地以性爱和毒品为释放手段。对于嬉皮士们来说,毒品产生的置换效果能帮助他们达到内心的修养,看到视觉和经验的不同层面,从而出离主流社会和传统道德观念,而无约束的性爱则是博爱的表达。如同所有其他的亚文化潮流一样,嬉皮士的特质使它带有强烈的“年轻人”制造印记。留起脏发与胡须,穿上廉价的二手花衣喇叭裤,席地而坐,唱兮跳兮,这样乌托邦式的美好构架从根本上说并未试图从现代社会的矛盾性中尝试寻求解决途径,甚至完全脱离了现代语境。并且,这种不惜牺牲外在社会价值与内在肉身健康的先锋性实验,就像一服强大的迷幻药剂,在奉献出最大程度的真诚和无防备的同时,也因与理性和现实的分流而造成了一个无处落脚的尴尬境地。更重要的是,年轻文化所高度崇尚的西方反叛与自由主义,正如哲学家Alain Badiou所言:“必将导致虚无主义的境地。You can do it成为主旨,人们被鼓励做一切想做的事情。前卫和先锋的挣脱意义也走向了虚无,因为它从此不再与任何事物对立。”
代表人物
要在全世界搜寻Grups的代表人物,Michael Costiff一定是榜单中耀眼的一个。不止如此,他简直代表了Grups的至高境界。上世纪70年代,Costiff就是活跃在伦敦潮流文化圈的领军人物。如今,已变做爷爷辈的他不但没有偃旗息鼓,反倒更加精力旺盛,开店、旅行、室内设计、结交新朋友……什么都不错过,不但是见证了传奇年代的活化石,也是当代创意工业的重要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