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三揖三让

拼音:sān yī sān ràng

注音:ㄙㄢ ㄧ ㄙㄢ ㄖㄤˋ

繁体:

基本解释

古代迎宾之礼。《周礼·秋官·司仪》:“宾三揖三让,登,再拜授币。” 郑玄 注:“三揖者,相去九十步揖之使前也。至而三让,让入门也。”《仪礼·乡饮酒》:“主人与宾三揖,至于阶三让。” 郑玄 注:“三揖者,将进揖,当陈揖,当碑揖。”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一章:“二十世纪,则两文明结婚之时代也。吾欲我同胞张灯置酒,迓轮俟门,三揖三让,以行亲迎之大典。”

基本含义
指尊敬对方时,要连续三次行揖和三次让步,以示恭敬。
详细解释
三揖三让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礼仪规范,用于表达对长辈、尊贵的人或者重要客人的尊敬。三揖指的是连续三次行揖,表示恭敬和敬重;三让指的是连续三次让步,表示虚心谦和和尊重对方的意见或地位。
使用场景
三揖三让通常在正式场合或者拜访重要人物时使用。比如,当拜访长辈或者上级领导时,可以通过三揖三让来表达对对方的尊敬和敬意。
故事起源
三揖三让作为一种礼仪规范源于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尊卑观念。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尊重和敬重长辈和上级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三揖三让作为一种规范礼仪的方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敬和敬重他人的态度。
成语结构
三揖三让是一个由两个部分组成的成语,三揖表示连续三次行揖,三让表示连续三次让步。
例句
1. 在参加重要场合时,他始终遵守三揖三让的礼仪规范。2.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该学会三揖三让,尊敬老师和长辈。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三揖三让的含义和步骤。想象自己在面对尊贵的人物时,连续三次鞠躬表示恭敬,然后连续三次让步表示虚心谦和。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中国古代的礼仪规范和儒家思想,了解更多关于尊敬和敬重他人的价值观。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学校参观时,看到校长,我连续三次行揖,表示对他的尊敬。2. 初中生:在学校的颁奖典礼上,我看到了我的老师,我连续三次让步,表示对她的敬意。3. 高中生:我参加了一个重要会议,面对领导,我按照规范进行了三揖三让,以示对他的尊重。
推荐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