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濡滞

拼音:rú zhì

注音:ㄖㄨˊ ㄓㄧˋ

繁体:

基本解释

◎ 濡滞 rúzhì
[stay;delay] 迟延;犹豫不决
将军欲通媒妁,呼吸可行,何必如此濡滞。——《禅真后史》

详细解释

停留;迟延;迟滞。《孟子·公孙丑下》:“三宿而后出 昼 ,是何濡滞也!” 赵岐 注:“濡滞,淹久也。” 宋 范成大 《次韵李器之编修灵石山万岁藤歌》:“山腰涧底莫濡滞,早晚天风吹蜕蝉。” 清 严沆 《田凝只索画久不得报歌以代柬》:“不嗔濡滞嗜我真,相迟霜前看云嶠。” 郭沫若 《今昔集·致木刻工作者》:“造型美术的步调虽然颇感濡滞,但木刻确是特出一头地的。”

基本含义
形容事物湿润而滞留不流动,比喻行动迟缓或思维迟钝。
详细解释
濡滞一词由“濡”和“滞”两个字组成。“濡”表示湿润,滋润;“滞”表示停滞、不流动。濡滞一词形容事物湿润而滞留不流动,比喻行动迟缓或思维迟钝。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人的行为或思维迟缓不灵活,无法及时做出反应或处理事情。
使用场景
濡滞一词常用于形容人的行动迟缓或思维迟钝的情况。例如,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在紧急情况下反应迟钝,无法及时采取行动;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人的思维缓慢,难以理解和解决问题。这个成语在日常口语和写作中都可以使用。
故事起源
濡滞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僖公四年》中,是由中国古代文学家鲁迅先生所引用的。故事中,鲁迅先生引用了“犹以浸润濡滞”来形容时代的人们思维迟钝,无法及时行动。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成语结构
濡滞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四字成语。
例句
1. 他的思维濡滞,总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理解问题。2. 在紧急情况下,他的行动总是濡滞不前,无法及时采取措施。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濡滞”与行动迟缓或思维迟钝的情况联系起来,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想象一个湿润的地面上有一滩水,但是水却一动不动,无法流动,就好像行动迟缓或思维迟钝一样。
延伸学习
如果你对成语感兴趣,可以继续学习其他成语,了解它们的起源和使用方法。同时,也可以学习相关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行动总是濡滞不前,老师常常要催促他才能完成作业。2. 初中生:在比赛中,他的反应慢得像濡滞的乌龟,总是输给其他选手。3. 高中生:她的思维濡滞,总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理解复杂的数学问题。4. 大学生:在工作中,不能濡滞不前,要及时行动,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推荐词语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