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祁太秧歌

拼音: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拼音:qí tài yāng gē

简介

太秧歌是晋中盆地,以祁县、太谷为轴心,辐射周边10余县的乡土小戏,是民间自编自演的小曲、杂说、歌舞、戏曲的综合体艺术。它以农村生活故事、民间习俗、传闻软事等为题材,以优美的曲调和表演形式,真实地反映人民生活。因此,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它是我省戏曲花篮中一支绚丽多彩的奇范,应该深入研究,很好继承发展,使它更加繁荣兴盛,积极为四化建设服务。起源初考明代正统到崇祯年间,是小曲(亦称时曲或俗曲)广泛传播的时期。当时晋中一带,已流行着当地民间艺人传唱的小曲曲。祁县文化馆曾搜集抄录了不少古代小曲曲,如:《编根罗》(夸耀长袍)、《并蒂莲》、《一块铜》、《小尿床》、《高老庄》、《小二姐拜媒》、《铜青蚂昨》等20余首曲词。它们大都是反映当时当地民间生活故事的,从中可以看出端倪。 据明英宗朝廷禁唱“妻上夫坟曲”条令称:正统间,北京满城忽唱《妻上夫坟》曲……(亦称《小寡妇上坟》曲,祁太秧歌中亦有此曲。)《顾曲杂言》云:嘉靖、隆庆年间,“乃兴《闹五更》、《哭皇天》、《粉红莲》……”等曲,与祁太秧歌小曲不但同名,而且形式也大同小异。

明代万历刊本,《玉谷调簧》里,有咏私情的问答体小曲,同祁太秧歌小曲《娘问女》、《挑水》的题材和体裁极其相似。可见明代小曲盛行之时,晋中平原的小曲亦在广泛流行。

每逢元宵节闹红火时,各地大搞龙灯、旱船、背棍、高跷以及鼓乐欢奏等活动,大大小小的舞队极其普遍。其中的扮演者,在舞蹈间歇唱支小曲,渲染气氛,载歌载舞,歌舞结合,这种形式就是祁太秧歌的起源。当然,值得一提的是,关于“祁太秧歌”(名为传入晋中后起,原载“小歌舞”)较多描述最早的是在安徽,据史料记载,真正形成目前“祁太秧歌”的是由清雍正时期安徽“小歌舞”注入之后才形成。两者关系大概可以如此定义,目前流传较广的“祁太秧歌”其曲调、曲牌多为晋中原有,但表现形式,尤其是表现题材多由徽传入。

基本含义
指人们在庆祝喜庆节日或举行盛大活动时,以舞蹈形式表达喜悦、庆贺之情。
详细解释
祁太秧歌是中国传统的一种舞蹈形式,源自河南省祁县和太康县一带。秧歌是一种集舞蹈、歌唱、乐器演奏于一体的表演形式,多以庆祝丰收、庆贺喜庆节日等场合为主题。祁太秧歌作为成语,形象地比喻人们在庆祝喜庆节日或举行盛大活动时,以舞蹈形式表达喜悦、庆贺之情。
使用场景
祁太秧歌可以用来形容人们在庆祝喜庆节日、庆贺重大活动、庆贺成功等场合时的欢乐和喜悦之情。例如,在春节期间,人们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可以说是祁太秧歌一般热闹喜庆。
故事起源
祁太秧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耕文化,当时人们在丰收季节会举行庆祝活动,以表达对丰收的喜悦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庆祝活动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舞蹈形式,即祁太秧歌。
成语结构
祁太秧歌是由“祁太”和“秧歌”两个词组成的。其中,“祁太”是指祁县和太康县,这两个地方是秧歌舞蹈的发源地;“秧歌”是指一种舞蹈形式,用来表达喜悦、庆贺之情。
例句
1. 在国庆节的时候,大街上人们载歌载舞,热闹得像祁太秧歌一样。2. 公司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庆功晚会,大家欢聚一堂,犹如祁太秧歌一般喜庆。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祁太秧歌”与庆祝活动、舞蹈形式等概念联系起来进行记忆。可以想象自己参与祁太秧歌的舞蹈表演,感受到喜悦和庆贺之情。
延伸学习
可以了解更多关于中国传统舞蹈的知识,例如其他地方的秧歌舞蹈形式,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国庆节的时候,我们举行了一场祁太秧歌表演,大家一起跳舞,非常开心。2. 初中生:在学校的文化节上,我们学校的舞蹈社团表演了一支祁太秧歌,给大家带来了欢乐和喜庆。3. 高中生:在毕业典礼上,我们班级一起跳了一支祁太秧歌,表达对毕业的庆贺之情。
推荐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