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刍论

拼音:chú lùn

注音:ㄔㄨˊ ㄌㄨㄣˋ

繁体:

基本解释

浅陋的议论。多用为自谦之辞。 清 曾国藩 《孙芝房侍讲<刍论>序》:“ 善化 孙芝房 侍讲 鼎成 ,以书抵余 建昌 军中,寄所为《芻论》,属为裁定。”如:所陈皆为刍论,仅供参考。

基本含义
指浅薄的言论或肤浅的见解。形容言辞浅陋,缺乏深度和思考。
详细解释
刍论一词由两个汉字组成,其中“刍”指草屑,比喻言论浅薄;“论”指言论、见解。刍论形容人的言辞肤浅,没有深度和思考,只是一些浅陋的见解。
使用场景
刍论常用于批评或讽刺他人言辞浅薄,缺乏深度和思考的情况。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在某个话题上的观点不成熟,缺乏深入思考。
故事起源
刍论最早出现在《庄子·天运篇》中,用来形容人们的言辞不够深刻,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思考。后来成为了一个成语,用来批评那些肤浅的言论。
成语结构
刍论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例句
1. 他的观点太刍论了,完全没有经过深思熟虑。2. 这篇文章只是一些刍论,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记忆技巧
可以将“刍论”与“草屑”进行联想,想象一个人只是在言辞上留下一些零散的草屑,而没有深入的思考和见解。
延伸学习
可以学习更多类似的成语,如“肤浅”、“浅薄”等,来扩展对言辞浅薄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观点太刍论了,没有什么实际意义。2. 初中生:老师说的话太刍论了,没有深度和逻辑。3. 高中生:他在辩论中只是一味刍论,没有提出有力的论据。4. 大学生:这篇论文只是一些刍论,没有真正的研究和贡献。
推荐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