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注音:
繁体:
药名: 白芥子
拼音: BAI JIE ZI
拉丁: Semen Brassicae
别名: 辣菜子
药用部位: 种子
产地: 安徽、河南(全国各地皆产,以河南、安徽产量最大。)
采收: 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将植株连根拔起,或将果实摘下即可。
加工: 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簸净果壳、枝、叶等杂质。)
【性味】辛,热。
①《千金·食治》:"味辛,有毒。"
②《纲目》:"辛,热,无毒。"
③《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辛,无毒。"
【归经】《得配本草》:"入手太阴经。"
功能: 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主治: 用于寒痰喘咳,胸胁胀痛,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痰湿流注,阴疽肿毒。
毒性: 无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整粒敷穴位。
禁忌: 肺虚久咳及阴虚火旺者禁服。
药材性状: 白芥子:呈球形,直径1.5~2.5mm。表面灰白色至淡黄色,具细微的网纹,有明显的点状种脐。种皮薄而脆,破开后内有白色折叠的子叶,有油性。无臭,味辛辣。黄芥子:较小,直径1~2mm。表面黄色至棕黄色,少数呈暗红棕色。研碎后加水浸湿,则产生辛烈的特异臭气。
药材来源
植物名:白芥
植物名:白芥植物名: 白芥
拉丁: Brassica alba (L.) Boiss.
科名: 十字花科
属名: 芸苔属
形态描述: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茎较粗壮,高达1米,全体被稀疏粗毛。叶互生基部的叶具长柄,叶片宽大,倒卵形,长10~15厘米,最宽处达5厘米以上,琴状深裂或近全裂,裂片5~7,先端大,向下渐小;茎上部的叶具短柄,叶片较小,裂片较细;近花序之叶常少裂。总状花序顶生;小花梗长1厘米左右;花萼,绿色,直立;花冠黄色,长方卵形,基部有直立长爪;雄蕊6,4强;子房长方形,密被拉拉扯扯毛,花柱细长,柱头小。长角果广线形,长2~3厘米,密被粗白毛,着生种子部分常有浅度缢缩,先端有喙,喙部不生种子,光滑无毛。种子圆形,淡黄白色,直径1.5~2毫米。花期4~6月。果期6~8月。
生态环境: 全国各地多有栽培。
植物名: 芥
拉丁: Brassica juncea (L.) Czern.Et Coss.
科名: 十字花科
属名: 芸苔属
形态描述: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茎直立,多分枝,幼枝被微毛,老枝光滑,有时微被白粉。基生叶大,呈琴状分裂,先端裂片特别长大,两侧裂片甚小;茎上的叶不分裂,披针形至线形。总状花序多数,具成圆锥状;花萼4,绿色;花瓣4,略向外展,呈十字形,鲜黄色;雄蕊6,4强;子房长圆形。长角果光滑无毛,无明显的喙。花期4~6月。果期5~8月。
生态环境: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药材饮片
饮片名: 白芥子
炮制方法: 芥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炒芥子:取净芥子,照清炒法炒至深黄色有香辣气。用时捣碎。【炮制】原药簸净杂质,置锅内炒至深黄色,微有香味,取出。放凉。
饮片性状: 呈类圆球形。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具细微的网纹,一端有明显的点状种脐。种皮薄而脆,破开后,种仁黄白色,富油性。气微,味辛辣。
炮制作用: 生用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鉴别——白芥子与黄芥子
白芥子
黄芥子性状
1.白芥子:呈球形,直径1.5~2.5mm。表面灰白色至淡黄色。具细微的网纹,有明显的点状种脐。种皮薄而脆,破开后内有白色折叠的子叶,有油性。无臭,味辛辣。
2.黄芥子:较小,直径1~2mm。表面黄色至棕黄色,少数呈暗红棕色。研碎后加水浸湿,则产生辛烈的特异臭气。
本品横切面
1.白芥子:种皮表皮为黏液细胞,有黏液质纹理;下皮为2列厚角细胞;栅状细胞1 列,内壁及侧壁增厚,外壁菲薄。内胚乳为1 列类方形细胞,含糊粉粒。子叶及胚根薄壁细胞含脂肪油滴和糊粉粒。
2.黄芥子:种皮表皮细胞切向延长;下皮为1 列菲薄的细胞。
药理
功能主治: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用于寒痰喘咳,胸胁胀痛,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痰湿流注,阴疽肿毒。
用法用量:3~9g。外用适量。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药材:种子类圆球形,直径1~1.6毫米,种皮深黄色至棕黄色,少数呈红棕色。用放大镜观察,种子表面现微细网状纹理,种脐明显,呈点状。浸水中膨胀,除去种皮,可见子叶两片,沿主脉处相重对折,胚根位于2对折子叶之间。干燥品无臭,味初似油样,后辛辣。粉碎湿润后,发生特殊辛烈臭气。以子粒饱满、大小均匀、黄色或红棕色者为佳。
【化学成分】种子含黑芥子甙、芥子酶、芥子酸、芥子碱、脂肪油、蛋白质、粘液质。酶解后所得挥发油名芥子油,含有异硫氰酸的甲酯、异丙酯、烯丙酯、丁酯、仲丁酯、丁烯-3-酯、戊烯-4-酯、苯酯、苄酯、苯乙酯和3-甲硫基丙酯。脂肪油是多种脂肪酸的甘油酯,其脂肪酸为芥酸、廿碳烯-11-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棕榈酸、花生酸、硬脂酸、山嵛酸。
【药理作用】刺激作用:芥子含黑芥子甙,甙本身无刺激作用,但遇水经芥子酶的作用生成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异硫氰酸烯丙酯,有刺鼻辛辣味及刺激作用。应用于皮肤,有温暖的感觉并使之发红,甚至引起水泡、脓疱。通常将芥子粉除去脂肪曲后做成芥子硬膏使用,用作抗刺激剂(刺激性药物使用于皮肤局部,其作用不仅限于用药部位,并牵涉到其他部位,产生治疗作用时,称为抗刺激作用),治疗神经痛、风湿痛、胸膜炎及扭伤等。使用前先用微温的水湿润,以加强芥子酶的作用(沸水则抑制芥子酶的作用)。应用时间不超过15~30分钟,皮肤敏感者只能应用5~10分钟。芥子粉用作调味剂,使唾液分泌及淀粉酶活性增加,使心脏体积和心率减少。小量可刺激胃粘膜增加胃液及胰液的分泌,有时可缓解顽固性呃逆。内服大量可迅速引起呕吐,可用于麻醉性药物中毒之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