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注音:
繁体:
姓氏源流
虎(Hǔ,Māo)姓源出有二:
1、出自上古舜臣“八元”之一伯虎的后人
以虎为氏。据古史传说,伯虎,又名**,是帝喾高辛氏的大臣。相传帝喾有八大才子: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实际上是八个部族的首领)辅助他,史称“八元”。帝喾死后,尧继帝位,八元退隐。舜接替尧为帝时,重新起用大批元老旧臣,伯虎部族的首领才又复出为大臣。伯虎一族从此再度发达,他的后代遂以虎为姓,称为虎氏,成为今日虎姓家族的重要来源。
2、出自回族中有虎姓:
① 回族中的虎姓,取自祖上回回名首音。如明代西域人忝克里别儿的,入中国居南京任职锦衣卫副千户。其子虎歹别儿,以虎为姓,有孙虎先、虎马镇、虎梦解、虎如声、虎承瑞等。另,元明时将回回名首音译为“虎”字的还有撒马儿罕人虎歹达、康里人虎秀思等。回族虎姓也有谐音字演变而来的。据《元史·氏族表》载:赡思丁三子为忽辛、纳速刺丁四子为忽先,其后裔有以忽为姓者,也有改为虎姓者。又据云南昭通地区《虎姓家谱》载:“吾祖奉请来朝。唐王亲封虎威将军……故由此子孙永远姓虎。”这是一支以祖上官职封号首字为氏的虎姓。
② 据《回回姓氏考》载,虎(Māo 音猫)姓回族“唯成都虎姓,音不读虎而读猫(Māo)音。”其实,云南地区的虎姓也读猫(Māo)音。虎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南京、成都和洛阳等地。
一、姓氏源流
虎(Hǔ,Māo)姓源出有二:
1、出自上古舜臣“八元”之一伯虎的后人
以虎为氏。据古史传说,伯虎,又名**,是帝喾高辛氏的大臣。相传帝喾有八大才子: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实际上是八个部族的首领)辅助他,史称“八元”。帝喾死后,尧继帝位,八元退隐。舜接替尧为帝时,重新起用大批元老旧臣,伯虎部族的首领才又复出为大臣。伯虎一族从此再度发达,他的后代遂以虎为姓,称为虎氏,成为今日虎姓家族的重要来源。
2、出自回族中有虎姓:
① 回族中的虎姓,取自祖上回回名首音。如明代西域人忝克里别儿的,入中国居南京任职锦衣卫副千户。其子虎歹别儿,以虎为姓,有孙虎先、虎马镇、虎梦解、虎如声、虎承瑞等。另,元明时将回回名首音译为“虎”字的还有撒马儿罕人虎歹达、康里人虎秀思等。回族虎姓也有谐音字演变而来的。据《元史·氏族表》载:赡思丁三子为忽辛、纳速刺丁四子为忽先,其后裔有以忽为姓者,也有改为虎姓者。又据云南昭通地区《虎姓家谱》载:“吾祖奉请来朝。唐王亲封虎威将军……故由此子孙永远姓虎。”这是一支以祖上官职封号首字为氏的虎姓。
② 据《回回姓氏考》载,虎(Māo 音猫)姓回族“唯成都虎姓,音不读虎而读猫(Māo)音。”其实,云南地区的虎姓也读猫(Māo)音。虎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南京、成都和洛阳等地。
二、迁徙分布
(缺)虎姓在现代较为鲜见,古代亦不多。据《风俗通》载:有“合浦太守虎旗”。虎旗为汉代人氏,传为八元伯虎之后人。在历史上还有虎子威、虎大威、虎臣等人,亦为虎姓一族。在东汉《风俗演义》收的姓氏中就有此姓。汉代著名产珍珠的产地合浦,有太守名虎旗。元代有虎秉,为河内知县。明代有大将虎大威,榆林人,曾为山西总兵。清代有虎坤元,四川人,为咸丰年间提督。《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虎氏姓名五例。此为冷姓,姓的人较少,为一般人所忽略。此外,带“虎”字的复姓有“术虎”、“虎夷”等。云南省昭通地区的虎姓则是取祖上“虎威将军”封号的“虎”字为姓。生活在甘肃环县虎洞乡的虎姓人居多,自称自己的先祖是姬姓后裔。虎姓望居晋阳郡(秦置晋阳县,赵国都城置晋阳郡。不久又改名太原郡,属太原郡辖,现在山西太原市)。
三、历史名人
虎 臣:
明代麟游人,成化末年入太学。一次,孝宗准备在万岁山上搭建棕棚,用来远眺观灯,他具疏谏阻。祭酒担心自己遭祸,下令把虎臣绑了起来。不久,孝宗下诏慰问虎臣,又令拆除棕棚。虎臣从此闻名京城。
虎坤元:
字子厚,清代四川成都人。父嵩林,咸丰初,以湖南游击调广西剿匪,从向荣战紫荆山,攻永安,解桂林、长沙围,并有功。从至江南,累擢湖北宜昌镇总兵。偕巡抚吉尔杭阿克上海,遂从攻镇江,屡破贼於宝盖山、仓头、下蜀街、高资。在江南军中称宿将。
虎大威
陕西榆林人,当过山西总兵官,崇祯年间,他在对后金作战中立有战功。虎大威后来在河南对农民军作战中,中炮阵亡。
虎嵩林
虎嵩林和虎坤元是父子,在对太平军作战中,都立有赫赫战功。虎嵩林当了总兵,曾经驻军于镇江高资,参加攻克溧水、句容、镇江等战役,在清军中是公认的悍将。虎坤元则死于战场,其事迹还被写入了《清史稿》。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晋阳郡:春秋末,赵筒子家臣董安于筑晋阳城,在今山西省太原西南晋源镇。秦以为晋阳县。以后迭为太原郡、并州治所。西晋扩建。北齐于汾水东岸增筑新城,旋在旧城增设龙山县。隋以龙山为晋阳,晋阳为太原。五代为北汉都城。宋灭北汉,毁晋阳,移并州至阳曲,即今太原市。
2、堂号(缺)
============================================================
【虎姓宗祠通用对联】
〖虎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摧阵夺纛;
具疏谏灯。
——佚名撰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四川人虎坤元,字子厚,咸丰年间从军,官至提督。每作战都往前冲,喜欢夺敌军大旗,后战死于秣陵关。下联典指明代麟游人虎臣,成化末年入太学。一次,孝宗准备在万岁山上搭建棕棚,用来远眺观灯,他具疏谏阻。祭酒担心自己遭祸,下令把虎臣绑了起来。不久,孝宗下诏慰问虎臣,又令拆除棕棚。虎臣从此闻名京城。
--------------------------------------------------------------------------------
【中国虎文化】
〖虎文化的渊源〗
艺术是最具人性意味的人类社会活动,因为它直接处理人的情感、感觉、梦幻乃至理智。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虎的艺术品的汇聚生成了虎的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从旧石器、新石器的岩画,商周的再铜器,秦汉石雕,魏晋南北朝壁画,唐宋诗画至以明清文人画、小说中,虎的形象被历代艺术家刻划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这些作品的分布范围在中国的东南、西南、华南(黄河、长江流域),这正是华南虎的栖息地,艺术家表现对象只能是华南虎。
华南虎,世界上8个亚种虎之一,中国特有(英译 Panthere Tigris Amoyensis),帮国际上定义为“中国虎”。我们动物学家根据中国虎的主要颁布范围和栖息地在中国的华南地区,故冠名为“华南虎”。
-------------------------------------------------------
〖兽中之王〗
虎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它一直被当作是权力和力量的象征,也一直为人们所敬畏。虎在中国生肖中排位第三,并被认为是世上所有兽类的统治者,出生于虎年的人被认为是英勇的、乐观的,也是宽容的、慷慨的,他们能够长寿而且善于领导而非服从。
虎前额上的花纹构成中国的“王”字,事实上,中国的“王”字就是因了老虎而来的。虎是森林之王,因此中国人巧妙地以它前额上的花纹作为一个汉字,意思是统治者。如今,这个字已成为了百家姓中的一个了。虎是一种极具阳刚之气的动物,它具备勇敢与威严,虎也被人们认为是山大王,传说它能够驱除一切邪恶。在战争年代,虎头被绘制在战士的盾牌上用以吓阻敌人。
在中国的传说中,人们相信虎是极其有力的动物,它们能驱除家庭的三大灾难:火灾、失窃和邪恶。虎画经常被挂在墙上并正对着大门以使恶魔因害怕而不敢进入。乃至在当代中国,也有儿童戴着虎头帽、穿着虎头鞋用以驱邪,还有的人睡虎头枕以使自己更加强壮。在虎年,孩子们的头上都写上了红色的“王”字看似能增强他们的精力与活力。在早期的中国,老虎是主要的动物神灵,人们认为它能驱除旱灾,还有人相信一头虎在500年后将变得雪白,然后还能再活1000年,当它们死后,它的灵魂将渗透入地下变为琥珀,这便是“琥珀”一词的由来,意思是“虎之魂”。虎是高尚威望的象征,在早期的中国法庭上能见到“回避”、“肃静”的字样。虎符:虎形的木块是表示由帝王直接下达的军令的标志;古代的强盗首领也将虎皮铺在自己的座位上以显示自己的至高地位。带虎字的中国成语:龙腾虎跃、虎虎生威、如虎添翼……
-------------------------------------------------------
〖药王孙思邈虎口拔骨〗
在古时候,一些中国医生到处采集并实验各种药物的功效,他们通常会手拿一个铃铛,铃铛看起来就像是一个铜环,人们称之为"虎撑"或"虎衔"。这是他们的护身符。
传说药王孙司邈在去山中采药的路上突然被一只老虎拦住了。老虎就在前面,想要逃走已是不可能的了,药王随身带着一条用来挑草药的长扁担,但要用这条笨拙的扁担对付老虎这又谈何容易。他一无所措,只是恐惧地盯着老虎。奇怪的是这只老虎并没有向他扑来,正相反,它张大着嘴蹲在地上,它以一种忧伤的眼神注视着药王似乎是在乞求什么,并不停地轻轻摆动着脑袋。药王被眼前如此的情景震惊了,他缓缓地接近眼前这头庞然大物,他看见一块硕大的动物骨头深深地扎入了这头老虎的咽喉。善良的药王想要帮它,替它去除这块骨头,但他担心的是,眼前这头动物要是因为疼痛而突然闭嘴的话,他的胳膊一定会被咬断,正在这时他想起他扁担上的一个铜环,他取下铜环并将它放入老虎的口中将那大口撑开,这样他就不必再为自己的安全担心了。他将手从铜环中央穿过伸入那血盆大口中迅速地拔出骨头并麻利地在伤口抹上药膏。当药王取走了虎口中的铜环后,老虎不住地点头,似乎是在答谢这位仁慈的医生。从那以后,铜环被改造成一个手摇铃,成为采药的标志,所有的医生出门采药时都会带上它,用于显示他们都是药王的弟子,只有药王能够为老虎看病并且不会受到它们的攻击。
-------------------------------------------------------
〖虎头鞋的故事〗
今天,在中国的乡村里仍然能够看到小孩子们穿着虎头鞋。虎头鞋整个都是用布料制成的而鞋尖做成了虎头的形状。在中国,虎头鞋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而在这历史的背后,蕴藏着这样一个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在扬州这座著名的古城内,住着一个船夫,他的名字叫大羊,他很慷慨也很大方而且很乐意帮助别人。不久,村里来了一位年迈的旅行者,她对大羊善良的品格大加赞赏。临走时,她将一幅古画送给了大羊,画中是一个漂亮的姑娘正在用针线缝一双虎头鞋,船夫非常喜欢这幅画,他一回到家,立即就将画挂在了他床头的墙上。
一天晚上,画中的姑娘突然从画中走了出来,与大羊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打那后,他们每晚都见面。一年以后,他们生了一个男孩,他为俩口子带来了更多的欢乐。然而不幸的事发生了,村长耳闻了大羊家中有奇画的事后,蛮横地将这充满神奇的图画抢走了。大羊对恶毒的村长恨之入骨,然而却无能为力。贪婪的村长像大羊那样将画挂在了床头的墙上,每天都期待着画中女子能够下来,令他失望的是,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大羊的孩子长大了,他总是不停地呼唤着自己的母亲,大羊只得不停地哄骗他说他的母亲已经去了遥远的西方不能回来了。大羊的话语丝毫无济于事,那孩子坚持要寻找他的母亲,最后,他踏上寻找母亲的旅程。他夜以继日地不停向西方航行,最终在森林中他找到他的母亲正同许多仙女在一个水坑中洗澡。"噢,我的孩子,你怎么到那么远来找妈妈了?"母亲正说着,两滴晶莹的眼泪流下滴在孩子面颊上。“妈妈,要知道,我失去你太多了。”“直到你穿着我为你缝的虎头鞋走进村长的卧室时,我们才能够真正的团聚。孩子,闭上你的眼睛,让我先把你送回家吧。”
一阵旋风之后,他惊讶地发现自己已经到家了,他告诉村长说他可以将画中的妇子召唤下来。贪婪的村长,急不可耐地将这孩子带入了自己的卧室。孩子看到自己的母亲,就大声地对着画召唤道:“妈妈,我们走。”话音刚落,画中女子应声下地,搂起孩子就往外走。然而贪婪的村长已经挡住了去路。他蛮横地要那女子做他的妻子。遭到拒绝之后,村长愤怒地像母子俩扑过来。那孩子勇敢地冲上去与他搏斗。正当这时,那双虎头鞋从男孩的脚上松脱下来,立刻变为一只斑斓猛虎,只见它迅速地扑向那邪恶的村长。村长的呼救声与猛虎的吼声响彻整个村庄……虎头鞋拯救了母子俩和他们的家庭。从那以后,人们开始为他们的孩子制作虎头鞋,期望它能够保佑孩子与家庭的安全。
-------------------------------------------------------
〖华南虎与中国虎文化〗
虎为大型猫科食肉动物,自100万年前从中国南部起源(一说从中国东北起源),逐渐分化出华南虎、里海虎、孟加拉虎、印度支那虎、西伯利亚虎(又名东北虎)、爪哇虎、苏门达腊虎、巴厘虎等八个亚种。近几十年来,大规模的偷猎和乱砍滥伐,导致虎的分布范围及数量急剧衰减。巴厘虎、里海虎、爪哇虎分别于上世纪相继灭绝。
剩下的几个亚种中,华南虎只产于我国,所以又名中国虎。典型特征是头部有鲜艳的"王"字斑纹,素有“山林之王”美誉。它常栖息活动在连片的芭茅、灌丛林中,少在林中活动,主要捕食野猪、水鹿、苏门羚、鹿等大中型食草动物,偶尔捕食鸟类。
中华虎文化源远流长。这其中的“虎”就是指华南虎。它很早就成为中国的图腾之一。1987年河南省濮阳西水坡一带发掘出土了一对蚌塑龙虎,距今大约6000年,它伴于一位祖先遗骨的东西两侧,依照方位,恰与后世盛行的"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相吻合,堪称“中华第一虎”。著名的司母戊大鼎的鼎耳的外廓饰着一对虎纹,虎口相向,口中含着人头。《周易·乾卦文》也说:"云从龙,风从虎。"因为龙飞于天,虎行于地,所以龙虎相合成为雄伟强盛的象征,是人崇拜并畏惧的对象。汉朝时,人们就开始在除夕之夜在门上画虎以驱鬼魅,以后最正宗的门神画上,除有神荼、郁垒二神外,都还绘有老虎。
虎的形象威风凛凛,因此自古以来就被用于象征军人的勇敢和坚强,多用虎将、虎臣、虎士、虎贲、虎师、虎威、虎步、鹰扬虎视、燕颔虎须等词语,读上去就有一种不凡的气势。古代调兵遣将的兵符上面就用黄金刻上一只老虎,称为虎符。在古代战争中,虎的作用并非仅限于此,它还有作为战争工具直接参战的记录。影响极广的十二生肖中就有虎的一席之地。
虎还流传于人们的口语中。在文字、语言、诗歌、文学、雕塑、绘画、小说、戏曲、民俗,以及更为广泛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儿歌等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中,虎的形象无所不在,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虎符的来历〗
我国古代对虎的形象十分崇拜,特别是在军事上,比如在调兵遣将的兵符上面就用黄金刻上一只老虎,称为虎符。
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采用铜制的虎形作为作为中央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称为虎符。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并且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藏有“西汉堂阳侯错银铜虎符”一枚,长7.9厘米,2.5厘米,虎作伏状,平头,翘尾,左右颈肋间,各镌篆书两行,文字相同,曰“与堂阳侯为虎符第一”。西安市的陕西博物馆也藏有一枚从西安西郊发现的虎符,据考是公元前475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文物,称为秦代错金“杜”字锏虎符,高4厘米、作猛虎疾奔状,象征军威和进军神速。虎符的身上刻有嵌金铭文40字,记述调兵对象和范围,制作却极为精巧。
虎符在古代战争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发生了很多与其相关的故事。《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的公元前257年,秦国发兵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赵平原君因夫人为魏信陵君之姊,乃求援于魏王及信陵君,魏王使老将晋鄙率10万军队救援赵国,但后来又畏惧秦国的强大,又命令驻军观望。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为了驰援邯郸,遂与魏王夫人如姬密谋,使如姬在魏王卧室内窃得虎符,并以此虎符夺取了晋鄙的军队,大破秦兵,救了赵国。郭沫若先生曾经选取这一题材创作了著名话剧《虎符》的剧本,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中,曹操因赤壁之战兵败北退,诸葛亮则趁南郡空虚,命勇将赵云夺城成功,并且俘获守将陈矫,取得虎符,然后以此虎符诈调荆州守军出救南郡,趁势又由张飞袭取了荆州,接着再用同样的方法调出襄阳守军,乘机由关羽袭取了襄阳。诸葛亮仅凭一个小小的虎符,便将曹兵调开,兵不血刃就夺取了三处城池,而耗费许多钱粮、兵马的东吴周瑜却一无所获,如何不生气?由此也可见当时虎符作用之大。
在历史上,虎符的形状、数量、刻铭以及尊卑也有很多较大的变化。从汉朝开始至隋朝,虎符均为铜质,骑缝刻铭以右为尊。隋朝时改为麟符。唐朝因为讳虎,改用鱼符或兔符,后来又改用龟符。南宋时恢复使用虎符。元朝则用虎头牌,后世演变为铜牌。
-------------------------------------------------------
〖虎的形象与中国文化〗
虎的形象和称谓曾经出现在历代的歌舞和戏剧中,如元朝杂剧《虎头牌》,清朝传奇《虎囊弹》、昆曲《虎囊弹》、京剧《虎牢关》、《卧虎沟》、《胭脂虎》等,不胜枚举。其中两个表现人与搏斗场面的最为激动人心。一个叫做《东海黄公》,是在汉代长安附近流行的一种"角抵戏"。晋朝葛洪在《西京杂记》里对此有颇为详细的记载:“东梅人黄公,少时为未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绛缯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及衰老气功羸惫,饮酒过度不能复得其术。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厌之,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三辅人遂以为戏。汉帝亦取以为角抵戏马。”看来这里对虎的威力还是诚惶诚恐的,因为象东海黄公那样有武功、有法术的人仍然没有斗过虎,终于枉送了性命。
由古典小说《水浒传》改编的京剧和其他地方戏“武松打虎”,也是表现人虎搏斗的,但结果恰与《东海黄公》相反,武松打死了虎,成为打虎英雄。在我国有关虎的语汇中也有不少含有贬意的,如"为虎作伥"形容本身受了虎害,又被驱使去害别人的势利小人的丑恶品质;"狐假虎威"则勾画出了一幅仗势欺人的奴才嘴脸。
在我国民间童话中,还有一个广泛流传的《老虎学艺》的故事:尽管虎在山林中作威作福,大模大样地走来走去,但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不会上树。因为在很早以前,虎什么本领都没有,只好拜猫为师,学习各种本领。热情的猫很快就教会了它纵、跳、蹿、扑等诸般技艺,但也发现了虎凶狠残暴的本性,就在传授的过程中留了一手。当虎觉得自己已将猫的本领完全学会之后,便一反常态,恩将仇报,竟然猛扑过来,要把猫一口吃掉。猫却不慌不忙,敏捷而灵巧地纵身爬上了树梢,免遭暗算。虎蹲在树下无计可施,便又央求猫把上树的方法传授给它。猫则不再上当,虎也就终于没有学会上树的本领。宋朝大诗人陆游在《剑南诗稿·嘲畜猫》自注中写道:“俗言猫为虎舅,教虎百为惟不教上树。”这个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那些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小人。至于以虎为地名、人名,继而演绎出的故事传说、趣闻逸事,就更是数不胜数。
而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文化中的虎年,则是每隔12年就要到来的欢乐节日。由于我国是世界上有影响的大国之一,人口位居世界第一,随着人口的不断迁移,几乎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找到华人的身影。他们所到之处,也必将或多或少地带去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的十二生肖文化就是绝大多数远离故乡的海外华人所难以丢弃的,同时也逐渐为世界其他民族所接受。因此,近年来这种以十二种动物命名年的习俗,不仅在亚洲各国和俄罗斯等的影响越来越大,也悄然传到了欧美各国,尤其是有关虎年的来历和各种传说,各种媒体都乐于广泛地进行宣传,使虎年成了虎名副其实的“本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