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蛊虫

拼音:gǔ chóng

注音:ㄍㄨˇ ㄔㄨㄙˊ

繁体:

基本解释

(1).粮食中蛀虫所化的蛾。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 晋 末, 荆州 久雨,粟化为蛊虫害人。”
(2).传说一种人工培育的毒虫。《宋书·顾觊之传》:“时 沛郡 相县 唐赐 往比邨 朱起 母 彭 家饮酒还,因得病,吐蛊虫十餘枚。”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四·蛊虫》﹝集解﹞引 陈藏器 曰:“凡蛊虫疗蛊,是知蛊名即可治之。如蛇蛊用蜈蚣蛊虫,蜈蚣蛊用虾蟇蛊虫,虾蟇蛊用蛇蛊虫之类,是相伏者,乃可治之。”

基本含义
指邪恶的势力或思想,比喻腐蚀人心的东西。
详细解释
蛊虫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外篇·秋水》一章中。蛊虫一词原指古代巫术中的一种毒虫,可以用来蛊惑他人。后来,蛊虫逐渐引申为指邪恶的势力或思想,比喻腐蚀人心的东西。成语“蛊虫”常用来形容一些邪恶的势力或思想对人们产生的腐蚀作用。
使用场景
常用于描述邪恶势力、腐蚀思想等对人们的影响。可以用来指责某些势力或思想具有毒害性,引起人们的警惕。
故事起源
据《庄子·外篇》记载,昔日有一位名叫葛洪的人,他通过巫术将毒虫放入美酒之中,然后散发给他人饮用。这种毒虫可以使人们的心智受到腐蚀,从而被他操控。后来,人们将这种邪恶的势力比喻为“蛊虫”。
成语结构
主谓式的成语,由两个字组成。
例句
1. 他的言论充满了蛊虫,不要轻易相信他的话。2. 这些邪教组织传播的都是蛊虫,会对人们的思想产生恶劣影响。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蛊虫这个形象,想象一个邪恶的势力或思想在人们心中腐蚀的过程,以加深记忆。
延伸学习
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的成语和词语来扩展对蛊虫这个概念的理解,如“蛊惑人心”、“妖言惑众”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蛊虫是一种邪恶的虫子,会腐蚀人们的心。2. 初中生:网络上有很多蛊虫,要警惕不要被它们腐蚀了思想。3. 高中生:有些政治势力散布的言论充满了蛊虫,要保持清醒的头脑。4. 大学生:在信息时代,我们要学会辨别真假信息,不受蛊虫的影响。
推荐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