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对文

拼音:duì wén

注音:ㄉㄨㄟˋ ㄨㄣˊ

繁体:

基本解释

(1).谓诗文中词句相对偶。 唐 孔颖达 《尚书正义序》:“古人言誥,惟在达情,虽復时或取象,不必辞皆有意。若其言必托数,经悉对文,斯乃鼓怒浪於平流,震惊飆於静树。”
(2).训诂学上指意义相反或关联的词句相对成文。对文对于辨析词义和考订文字有一定的作用。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辩证二》:“《禹贡》云:‘ 彭蠡 既瀦,阳鸟攸居;三江既入, 震泽 底定。’以对文言,则 彭蠡 水之所瀦,三江水之所入,非入於 震泽 也。” 清 王念孙 《读书杂志·逸周书二》“农民”:“‘水性归下,农民归利。’案:此本作‘水性归下,民性归利’。民性与水性对文……《玉海》六十引此正作‘民性归利’。”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两字对文而误解例》:“凡大小、长短、是非、美恶之类,两字对文,人所易晓也。”

基本含义
指对文学作品的评价或批评。
详细解释
对文意为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或批评。它强调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判,通常用于表达对文学作品的赞赏或批评意见。
使用场景
对文常用于文学评论、讨论或写作中,用于评价或批评一部文学作品的质量、风格、主题等。它可以用于学术讨论、文学论坛、文学作品评论等场合。
故事起源
对文最早出现在《左传·成公二年》中,原文为:“成公谓叔孙侨曰:‘寡人用事君,子不庸文,寡人不庸文。’”意思是成公对叔孙侨说:“我作为君主,你不需要文学修养,我也不需要文学修养。”后来,这句话演变成成语“对文”,用来形容对文学作品的评价或批评。
成语结构
成语“对文”由两个汉字组成,没有特定的结构。
例句
1. 他在文学评论中经常对文,深入分析作品的内涵。2. 这篇小说受到了很多人的赞赏,我也对文,觉得它写得非常出色。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成语“对文”:1. 关联记忆法:将“对文”与文学作品的评价或批评联系起来,形成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或批评的形象。
2. 情景记忆法
想象自己参与文学讨论或写作,对一部文学作品进行评价或批评,加深对成语“对文”的记忆。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文学相关的成语,例如“文采飞扬”、“文不加点”、“文过饰非”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在课上鼓励我们多读书,多对文,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2. 初中生:我对这篇文章的评价是非常高的,它的文笔优美,情感真挚。3. 高中生:老师要求我们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其中的深层意义。4. 大学生:在文学研究中,我们需要对文进行批判性的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推荐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