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公车上书

拼音:

注音:

繁体:

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
gōng chē shàng shū ㄍㄨㄙ ㄔㄜ ㄕㄤˋ ㄕㄨ

公车上书(公車上書) 

(1). 汉 制,吏民上书言事,均由公车令接待。上书人多有因此而被大用者。《史记·滑稽列传》:“ 朔 初入 长安 ,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牘。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

(2).指 清 末一历史事件。公元1895年( 清 光绪 二一年)4月, 清 政府在 中 日 甲午战争中失败,派 李鸿章 赴 日 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是年, 康有为 在京会试,他号召各省举人一千三百余人联名上万言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震撼全国。史称“公车上书”。 吴玉章 《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一:“当时正在 北京 会试的各省举子也纷纷集会、请愿, 康有为 即曾联络其中的一千馀人,举行了著名的‘公车上书’,要求拒和迁都,变法图强。”

基本含义
指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书写或张贴广告、宣传品等,违反规定的行为。
详细解释
公车上书是一个由“公车”和“上书”两个词组成的成语。公车指的是公共交通工具,如公共汽车、地铁等;上书指的是书写或张贴。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指在公共交通工具上进行未经许可的广告、宣传等行为,违反了相关规定。
使用场景
公车上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一些人或机构在公共场所擅自进行广告、宣传等行为,违反了规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这个成语来批评那些私自在公共场所张贴广告的人。
故事起源
关于公车上书的故事起源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在公共交通工具还不普及的时代,一些商家或个人会在街道上设置广告牌来宣传自己的商品或服务。这种行为被认为是违反社会秩序的,因此也产生了这个成语。
成语结构
公车上书是一个由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每个字的意思都可以独立理解,但是结合在一起才形成了独特的含义。
例句
1. 他们在公车上书写广告,违反了市政府的规定。2. 这家公司在地铁车厢里张贴广告,被罚款十万元,真是公车上书的下场。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公车上书这个成语。可以想象自己坐在公交车上,突然有人拿出一本书在车厢里写字,这种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因此就形成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了解在公共场所进行广告、宣传等行为的规定和处罚。同时也可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如“车载斗量”、“车水马龙”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幼儿园:爸爸,我听老师说公车上书是不对的,我们要爱护公共财物。2. 小学生:同学们,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要在公车上书写东西。3. 初中生:这个商家在公交车上张贴广告,违反了规定,应该受到处罚。4. 高中生:在公共场所进行未经许可的广告宣传是公车上书,这种行为是不被允许的。5. 大学生: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要参与公车上书等违法行为。
推荐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