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子不语

拼音:zǐ bù yǔ

注音:ㄗㄧˇ ㄅㄨˋ ㄧㄩˇ

繁体:

基本解释

《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后因以“子不语”指怪异的事物。 茅盾 《子夜》一:“他( 吴老太爷 )只好让他们(子女)从他的‘堡寨’里抬出来,上了 云飞 轮船,终于又上了这‘子不语’的怪物--汽车。”

基本含义
指孩子们不说话,形容孩子们懂事而沉默寡言。
详细解释
成语“子不语”由三个汉字组成,分别是“子”、“不”和“语”。其中,“子”指的是孩子,“不”表示否定,“语”表示说话。成语的整体含义是孩子们不说话,形容孩子们懂事而沉默寡言。
使用场景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孩子们在某些情况下保持沉默不语的行为。它可以用来形容孩子们在重要场合或遇到陌生人时的谦虚和懂事,也可以用来形容孩子们在受到委屈或遭遇困难时选择保持沉默的态度。
故事起源
关于“子不语”的故事并没有明确的起源,但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在古代,孩子被教育成为懂事、谦虚和恭敬的人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这个成语成为了形容孩子们懂事的代名词。
成语结构
成语“子不语”的结构是主谓宾。其中,“子”是主语,表示孩子;“不”是副词,表示否定;“语”是谓语动词,表示说话。整体上,这个成语的结构非常简单明了。
例句
1. 孩子们在长辈面前总是子不语,显得懂事而有礼貌。2. 面对陌生人,他的孩子总是子不语,给人一种很乖巧的感觉。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成语“子不语”:1. 将成语分解成每个字的意思,理解每个字的含义,再将整个成语的意思联想到孩子懂事而沉默的形象。2. 制作一张卡片,将成语的拼音和意思写在一起,每天重复阅读和回忆,加深记忆。
延伸学习
如果你对中国成语感兴趣,可以继续学习其他与孩子相关的成语,如“童言无忌”、“弄璋之喜”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弟弟平时子不语,但是他数学特别厉害。2. 初中生:他是一个子不语的人,但是他的表演非常出色。3. 高中生:我认识一个子不语的同学,他总是默默地努力学习。希望这个学习指南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子不语”。
推荐词语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