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地震云

拼音: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地震云是指所谓的地震即将发生时,震区上空出现的不同颜色的,如白色、灰色、橙色、橘红色等带状云。其分布方向同震中垂直,一般出现于早晨和傍晚。地震云的高度和长度:据目测估计,地震云的高到可达6000米以上,相当于气象云中高云类的高度。

地震云-地震云形成

1、热量学说

地震即将发生时,因地热聚集于地震带,或因地震带岩石受强烈应力作用发生激烈摩擦而产生大量热量,这些热量从地表面逸出,使空气增温产生上升气流,这气流于高空形成“地震云”,云的尾端指向地震发生处。

2、电磁学说

地震前岩石在地应力作用下出现“压磁效应”,从而引起地磁场局部变化;地应力使岩石被压缩或拉伸,引起电阻率变化,使电磁场有相应的局部变化。由于电磁波影响到高空电离层而出现了电离层电浆浓度锐减的情况,从而使水汽和尘埃非自由的有序排列行程了地震云。

地震是一个大陆板块移动而导致的一种运动过程。板快之间相互挤压和分离。导致彼此之间有大量的能量粒子释放。大量的能量粒子积聚在板快之间。大量的能量粒子会穿过岩石,到达地面上方。因此上方的空气会吸收大量的能量粒子,能量粒子在原子核引力的作用下,进入原子内部,原子体积开始变大,因为引力的值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所以原子核对原子的整体引力会减小,因为原子的体积变大了,所以原子整体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当周围的气流流动大或温差变化大的时候,水分子相互碰撞,打破这种原子整体的不稳定性,原子发生变形,原子核产生引力收缩,大量的能量粒子被压缩释放出去。大量的能量粒子的释放,即发出不同的颜色。

地震云成因众说纷纭。较早的理论由日本的真锅大觉教授提出:地震前地球内部积聚了巨大的能量,使地温升高,加热空气,成为上升的气流,并以同心圆状扩散到同温层。使10,000 米高空的雨云形成细长稻草绳状的地震云。吕大炯提出的观点,弥补了该理论中的很多不足。吕提出地震云既能产生于震中区上空,也能产生于远离震中区而又有应力集中的断裂带上空。当因震前容积增大而传递应力至远离震中区时,在应力集中过程中,断裂带上的强应力作用使岩石发生挤压摩擦,使热量增加,地下热流通过断裂带不断逸出地面,上升到高空,形成带状地震云。寿仲浩对地震云的成因机理也提出了自己的模型。巨大的岩石在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最脆弱的部分首先破裂、造成小震。这些裂缝一方面减小了岩石的结合力;另一方面,地下水乘裂隙而入,水的膨胀、收缩和化学反应进一步减小了岩石的结合力。随着孕震区构造活动的加剧,由于摩擦等因素产生大量热量,岩石中的水份在高温、高压下变成了水蒸汽,水蒸汽通过裂缝到达地表;到达地表的水蒸汽不断上升,遇到冷凝条件就形成云。

目前,对于地震云的形成原因众说纷谈,虽然各有道理,但是都不能完整的解释地震前出现的这种现象,所以至今还是个谜,而且地震本身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所以预报地震,最好采用综合法。

地震工作者们认为,地震即将发生时,因地热聚集于地震带,或因地震带岩石受强烈应力作用发生激烈摩擦而产生大量热量,这些热量从地表面逸出,使空气增温产生上升气流,这气流于高空形成“地震云”,云的尾端指向地震发生处。也有的认为,“地震云”的必然性尚缺乏实验数据,也可能是一种巧合。究竟如何,有待进一步考证。

地震云-地震云普遍特点

云体高程:6000米

云体颜色:白色、灰色、橙色、橘红色

共有特点:大风不易改变其形态,天空和云有明显界线,多出现波状。

出现时间:早晨和傍晚

地震云-史料记载

早在17世纪中国古籍中就有“昼中或日落之后,天际晴朗,而有细云如一线,甚长,震兆也”的记载。清人王士祯在其所着的《池北偶谈 卷下》中“地震”一节里,谈到1668年7月25日山东郯城8.5级地震时,记有:“淮北沐阳人,白日见一龙腾起,金鳞灿然,时方晴明,无云无气。”这里说的龙,看来是一种“黑云如缕,宛如长蛇”的长蛇状带状云,阳光一照,便显得金光灿烂。这便是地震云中的一种。另中国古代的许多县志和史书中都有这样的记载。1935年中国宁夏的隆德县《重修隆德县志》中记载有“天晴日暖,碧空清净,忽见黑云如缕,婉如长蛇,横卧天际,久而不散,势必为地震”。

1948年6月27日,日本奈良市的天空,突然出现了一条异常的带状云,好似把天空分成两半。此怪云被当时奈良市的市长看见了。第三天,日本的福井地区真的发生了7.3级大地震。 市长把这种“带状”、“草绳状”或“宛如长蛇”的怪云,称为“地震云”,认为“地震云”在天空突然出现后,几天内就会发生地震。市长的论断,得到了日本九州大学工学部气象学家的支持。1978年1月12日下午5时左右,市长在奈良市商工会议所五楼礼堂讲话队突然看到窗外天空中飘动着一条细长的由西南伸向东北方向的红云,他立即停止讲演,向参加会议的大约三百多人宣布,那就是“地震云”!云的上浮力量很大,正要突破其它云层。“地震云”有时呈白色,有时呈黑色,这次因为发生在黄昏,所以呈红色,他估计在两、三天内将发生相当大的地震。结果,第三天(1月14日中午)在日本东京以南伊豆群岛的大岛近海发生了7级地震。

地震云-命名由来

世界各国对于地震云的研究还是最近几年的事,其中以中国和日本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对地震云的研究始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目前成功的例证有十余个,日本利用地震云预报地震成功的例证有上百个,有趣的是,首先提出“地震云”这个名字的不是地震学者,而是一政治家,他就是日本前福冈市市长键田忠三郎,他曾经亲身经历过1956年日本福冈7级地震,并且在地震时亲眼看到天空中有一种非常奇特的云,以后只要这种云出现,总有地震相应发生,所以他就把这样的云称为“地震云”。

地震云-形状特征

什么样的云才是地震云呢?这种云的最大特点在于“奇”,与一般的云有着明显的区别。

地震云大致分为四种,第一种是横条状的云,一般都是单条出现。这种云很像飞机飞过之后留下的痕迹,所以又有人叫做飞机云。不过更加厚实和丰满些,它一般预示震中处于云向的垂直线上,一般预示着2周以后有地震;第二种是成波浪状或者放射状的云,一般预示着1周以后地震;第三种是垂直的向龙卷风一样,或者像无风时垂直向上的烟柱一样的云,预示着三天以后地震;第四种是固体形状的大块的或者团状的云,一般出现在地震当时或者地震发生之前。

地震云的特点有五种:

1、外形呈细长条带状,有时如一直线,有似飞机的尾迹;有时为辐射状,数条地震云交于一点,如一把没有扇面的扇骨铺在空中;有时为干涉纹状,形似人的两排肋骨。

2、边界清晰,此点有别于傍晚出现的辐射状高积云,也是几条长条形云延长交于一点。

3、出现的时间以凌晨或傍晚居多。

4、其云多为无端横出。

5、其色可怖。

地震云-地震云详细形态简易分析

地震云的长度越长,则距离发生地震的时间就越近

地震云的颜色看上去越深,则所对应的地震的深度就越深

地震云持续的时间越长,则对应的震中就越近

地震云-现象征兆

地震云所携带信息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是否有地震:据气象观测报道,在某些中强地震发生前,在其周围地区的天空中,一般在凌晨或傍晚会出现形似稻草绳状或条带状的云,这种长蛇状的云,如果在天空较长时间不消失,这预兆当地将可能发生有感地震。

2、地震时间及强弱:地震云出现的时间以早上和傍晚居多,地震云持续的时间越长,则对应的震中就越近,地震云的长度越长,则距离发生地震的时间就越近,地震云的颜色看上去越令人恐怖,则所对应的地震强度就越强。

3、地震的地点方位:这种云的垂直方向,大体就是震源所在地的方向,在垂线方向上可能较近,也可以很远。一般认为震源大体就在跟地震云相垂直的地方。如果在一次较大的地震之前,各地普遍出现了地震云,两位相隔很远的观察者都看到这种云,他们联系一下,各自报出观测到的地震云的方向,画在地图上,那么,这两条云的垂线的交点,就是将要发生地震的地方。经中日两国有关人员验证,这一结论大多是可靠的。中国研究地震云者也不乏其人,其中,沈阳军区某部干部董振海尤突出。董振海现任辽宁省地震云研究会副县长理事长。他从小就跟父亲学会了看云识天的本领。1975年海城地震后,他开始看云测震,坚持不懈。1978年7月6日,他发现了地震云,指出9天内“地震可能发生在东南沿海或台湾一带”,9天后台湾果然发生了7.4级地震。

地震云与地震预测:

1、地震云呈辐射状时,云的交点垂直于地面就是震中所在地。其它两种形状判断震中较为复杂。

2、地震云持续的时间越长,则对应的震中越近。

3、地震云的长度越长,则离发生地震的时间越近。

4、颜色越令人恐怖,则地震强度越强。

目前,对于地震云的形成原因众说纷谈,虽然各有道理,但是都不能完整的解释地震前出现的这种现象,所以至今还是个谜,而且地震本身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所以预报地震,最好采用综合法。

地震云-研究探索

电离层、磁层电(磁)场与地球表层发生电磁感应,形成一个统一的地表——电离层、磁层电(磁)场,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当大气层中的某个局域聚集了大量等离子体时,其对应的地面必然感生同样强度的等离子体电场;同样,当地下某个区域聚集了大量等离子体时,其对应的大气层也必然感生同等强度的等离子体电场。二者互为因果。雨云常常是带电的,而地震云可能是一种带电量较高的云。由此看来,地震云的存在是完全可能的,合理的,而且可能是导致地震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利用地震云预报地震也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手段.

如上所述,地震云极可能是一种带电量较高的电荷云(等离子体云)。

地震云与地震的关联

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时,就在7月27日傍晚,远在日本本洲大偶的真锅大觉教授,发现天空中出现了一条异常的长长的云彩,并用相机拍摄下来。经研究,这条异常的长条云,就是唐山发生地震的前兆云。

1977年12月20日中午前后,吕大炯先生在北京密云水库附近的山坡上,从正南方向观测到一条仰角较低东西走向呈灰白色的带状云。吕大炯先生又发现近两日来,基岩电与基岩应变都发生突跳,经过计算,吕大炯先生发布了在日本、阿留申一带,可能于当日21点25分前后发生6.0±0.5级的地震,在次日5点35分前后发生6.8±0.5级地震的预报。结果预报正确,在日本小笠原一带,当日16时56分发生5.8级地震,次日9时零6分发生6.5级地震。

很可能,这种地震云不单单是地震的预兆云,而且是直接导致地震的罪魁祸首之一,这种异常的长条状地震云,极可能是在地内强电场的感应下,聚集形成的某种符号的电荷占优势的等离子体云,这种外形似稻草绳状的带状云极可能充当了地内电场电路中的导线,将电离层等离子体向震区另一种符号的电荷占优势的地内电场输送,成为地内正负电荷(等离子体)发生复合放能的“导火索”。

日本前奈良市市长键田忠三郎、日本九州大学工学部真锅大觉副教授、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吕大炯都曾多次成功地通过观测地震云来预报地震。并总结出一些规律。吕大炯总结出了地震云的三种主要类型:一是走向垂直于震中方位的稻草绳状或条带状云;二是焦点位于震中的辐射状云;三是干涉条纹状云。

键田忠三郎、真锅大觉等人发现,放射出强有力而令人生畏的光芒的白色条带状云预示着大地震。

在形态方面,用肉眼看,强劲有力的云,好象把天空分为断层那样的云,宛如一条弯曲的蛇令人感到生畏的云都是强烈地震的前兆云。

在色彩方面,有的云灰色、黑色和红色混杂在一起,令人感到生畏。这种令人生畏的颜色成分就可以说是大地震的前兆。有的地震前,只有一条红色的条带状云漂浮在晴空。(云彩之所以具有绚丽色彩,可能正是由于它充满了电荷的缘故.——引者)

在时间上,如果地震云以一定的形态在晴空保持一个小时以上,那么附近就要发生地震。异常的如同火焰般鲜红的朝霞或晚霞也是地震的前兆。

如果虽然出现了地震云,但是它和另外出现的地震云互相交叉,或者二条地震云在他们延长的一端发生交叉(或与高空幅度宽阔的薄云形成交叉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不会发生地震。显然,放射出强有力而令人生畏的光芒的白色带状云、红色的云、灰色、黑色和红色混杂的甚至强烈大风都吹不动的云,火焰般的鲜红或由红色、紫色以及各种颜色混杂而成的朝霞或晚霞,极可能都是充满了电荷的等离子体云(否则不会发光和有怪异的颜色)。这些巨量的电荷或等离子体云流入地面后,就会在那里形成更为强大的电场,电场中的等离子体一旦发生复合放能,就导致地震。

时间上保持1小时以上,向地内传输的电荷量已较大,所以能形成地震。时间过短,则向地内输送的电荷量较少,故不足以引发地震。而所以出现两条相交的地震云就不会发生地震,极可能是由于两条云中不同符号的电荷各占优势(否则不会相交),两种电荷相交后发生复合,不会再流入地内,故不会发生地震。

另外,从地震云与震中位置的关系来看,也符合作者提出的地震云可能是地震的部分电荷源的观点。——键田和真锅先生发现,震源总是在云的延长方向或垂直方向。按照真锅先生的说法,震源放射出的电磁波有两种,一种如同向池中投进一块石子时产生的同心圆的波纹一样逐渐向外扩展;另一种呈放射状的直线从震源向四周射出。当同心圆的上空出现地震云时,震源就在和云形成的垂直方向上(焦点上),当放射状直线的上空出现地震云时,震源就在云的延长方向上。地震云的延长线方向,可能就是地震云(中的电荷)进入地面的地点。而震源在与地震云形成的垂直(直角)方向,则可能与“偶极子受力的方向一般并不和电场的电力线同一个方向,甚至可能垂直于电力线的方向,即偶极子可沿等位面受力”有关。

地震云预测地震

用地震云预测地震的方法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曾一度出现在中国和日本,但1985年后又归于沉寂。

20世纪70年代,中国最为著名的地震云研究者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吕大炯。1977年吕大炯、宋松等人等开始用地震云来预测地震。1978年,吕大炯在自然杂志上发表“地震云及其成因的探讨”及专著《震兆云霞》〔学林出版社,1982〕。

俄国对地震云和热红外研究较早。B.H.纳尔纳斯1912年提出地球放气作用的理论解释。1988年,B.Горнывм等报导了震前地震云和地球热红外辐射为地震活动性标志。它们由地下气体喷发所致,其基本形态有2种:一种是边界平直的狭窄云带(白色);另一种是云块中窄冲蚀带(黑色)。它们分布于活化断裂带上空,延展可达数百公里。

当今用地震云预测地震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研究者为旅美中国研究者寿仲浩。1994年开始,寿通过互联网上有定期发布卫星云图的网站利用卫星云图取代了室外观测地震云,进一步提出了地震云成因理论,形成了一套预测中短临地震的基本方法。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他对全世界地震进行预测,并将预测信息及结果在网站〔http://quake.exit.com〕上发布,接受世人的检验。10多年来,他正式向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提出预测大地震意见50多次,其中36次三要素较正确。

特别应指出,联合国将旅美中国人寿仲浩的论文“伊朗班姆地震预测和宇航技术”收入了“联合国对于宇航技术应用计划研讨会”论文集,成为向联合国所有成员国推荐的唯一项地震预测成功技术。

经过许多研究者的长期努力,地震云预测地震的方法得到了长足发展,逐渐获得世界的承认与重视。

推荐词语

©2019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9034508号-2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