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浩汗

拼音:hào hàn

注音:ㄏㄠˋ ㄏㄢˋ

繁体:

基本解释

(1).水盛大貌。 三国 魏 曹丕 《济川赋》:“漫浩汗而难测,眇不覩其垠际。”《魏书·穆亮传》:“夫一渡小水,犹尚若斯,况洪 河 浩汗,有不测之虑。” 明 高启 《槎轩记》:“﹝浮木﹞或乘洪涛,东入於海,茫洋浩汗,莫得知其所极。” 王闿运 《常氏家庙碑》:“东临 湘 川 ,西眺城邑,流泽浩汗,增福隐畛。”
(2).形容广大繁多。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王司州 与 殷中军 语,嘆曰:‘己之府奥,蚤已倾写而见, 殷 陈势浩汗,众源未可得测。’”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开卷固难窥浩汗,执心空欲慕公平。” 宋 苏轼 《上韩魏公论场务书》:“其事宏阔浩汗,非可以仓卒轻言者。” 清 钱谦益 《谈<南丰集>》:“余每读 子固 之文,浩汗演迤,不知其所自来。”

基本含义
形容气势恢宏、威严非凡的样子。
详细解释
浩汗一词源自蒙古语,原指大汗王的尊称。在汉语中,浩汗成语常用来形容人的气势恢宏、威严非凡的样子,强调其统治力和威严。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君主、将领或者其他有权势的人的形象。
使用场景
浩汗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那些具有统治力和威严的人。比如,可以用来形容一位有着高大威严形象的国家领导人,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位在军队中威风凛凛的将领。此外,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位有着非凡魅力和威严的演讲者或者领导者。
故事起源
浩汗一词最早出现在元代元好问的《元世祖实录》中,用来形容忽必烈的形象。元好问赞美忽必烈的统治力和威严,形容他就像传说中的大汗王一样威严非凡,因此创造了这个成语。
成语结构
浩汗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形容词“浩”和名词“汗”组成。
例句
1. 他站在讲台上,浩汗之势,让全场肃然起敬。2. 这位将军身材高大,浩汗之气,令人畏惧。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浩汗”与“大汗王”联系起来,形象地想象一位威严非凡的国王,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了解蒙古帝国和元朝的历史,了解忽必烈和他的统治方式,以及元朝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站在讲台上,浩汗之气,让我们都安静下来。2. 初中生:那位校长身材高大,浩汗之势,让学生们对他充满敬畏。3. 高中生:历史课上,老师讲述了忽必烈的统治,他的浩汗之威令人印象深刻。4. 大学生:这位演讲者站在舞台上,浩汗之势,吸引了全场观众的目光。
推荐词语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