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注音:
繁体:
孩农,把孩子好比农作物,家长要知道何时浇灌,何时放养,防止滋生孩子的惰性,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自主能力的人。
简介
“孩奴”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词汇,是形容父母一生,都在为子女打拼,为子女忙碌,为子女挣钱,而失去了自我价值体现的生活状态。
有专家指出做父母的要有一定的牺牲,但必须掌握好度。当父母沦为“孩奴”,就会过得非常辛苦,凡事包办代替,这样会滋生孩子的惰性,久而久之孩子的责任意识、自主能力会缺失,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反而缺乏竞争力。此外,家长追求自己理想、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对孩子也是一种正面引导。 所以提出当“孩奴”不如当“孩农”,孩子好比农作物,家长要知道何时浇灌,何时放养。试想,农民一整天围着农作物,不停地浇灌施肥,农作物就无法茁壮成长了。
评价
支持
相比孩奴这个名词,很多80后父母表示孩农更能让人接受。
培育孩子的过程犹如培育一棵小苗,看着孩子一点点的长大,就是一颗小苗成长的过程,为这颗小苗能长得茁壮,经得起风雨,耐得住严寒,我们要不断的添加养料,浇水、剪枝、除虫,从孩子出生的时候或者说是从怀孕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对孩子有了“责任”,开始了像农民一样的“辛勤”奋斗。
孩子还是小婴儿的时候,是一颗娇嫩、细弱的小苗苗,得格外细心的照料。吃、喝、拉、撒、睡、玩,一样不能马虎,件件都不是小事。“孩农”的呵护事无俱细。小苗在“孩农”的照料下,一天天的长大,小苗的健康快乐就是“孩农”最大的满足。
孩子一点点长大,会爬了,会走了,就像是小苗苗长出了新的小叶子,看着小苗的成长进步,“孩农”们“艰辛努力”初见成效,孩子会说话了,有思想、有主见了,“孩农”关心的不再只是吃得饱,穿得暖的问题,延伸到了教育、沟通等等方面,从精心的“呵护”转型到悉心的“培养”,“孩农”肩上的重担多了一个又一个!孩子有了不好的习惯,像小苗弯了枝、有了虫,“孩农”要耐心的校正,剪枝、除虫、除草。让小苗欣欣向荣,健康成长。
反对
父母不该为“孩奴”,但是,“孩农”其实也不该当。
孩子并不是父母的“农作物”。孩子是有生命、有情感的个体。对待孩子的成长,绝不能按照所谓的农作物培育那样,只知道“何时浇灌”,而应该与孩子进行全方位的沟通,注重科学的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孩子的内心自觉迸发出向上的动力。再有,农作物对于农民,是其生存的依托,是其一生的事业。而父母并非依赖孩子而生存,父母与孩子都是独立的社会个体,都有自己的空间。我们不否认,孩子“有出息”确实让父母有成就感,但孩子的成长与父母的成就不能画等号,家长千万别背上这样沉重的包袱。
我们听到了太多“救救孩子”的声音,现在,该是“救救父母”的时候了。而“救父母”的关键,莫过于为人父母者先解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