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潇湘馆

拼音: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红楼梦》描写的一个地方。位于大观园里,是林黛玉的居所,引用舜的潇湘二妃娥皇、女英的典故命名。潇湘馆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竹子,“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一片翠竹环绕”。翠竹,象征的是一种不屈不挠的可贵品质,高洁中带着儒雅,含蓄里透着活力。黛玉的诗号“潇湘妃子”,正是这样一种高贵而自然脱俗,婀娜而风姿绰约的魅力。

《红楼梦》书中描写贾政等走到潇湘馆前:“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竽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清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潇湘馆在大观园西路,与怡红院遥遥相对,是黛玉的住所。院外一带粉恒,院内千百竿翠竹掩。入门曲折游廊,廊上挂着一架鹦鹉。 正房三间,一明两暗。后院有大株梨花和蕉,又有两间小小的退步,院墙根有隙 流入清水,绕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此是奉元春命住进大观园时黛玉自己选定,因“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得幽静”。她在这里伴随着修竹、诗书、幽怨、孤独和泪水,度过了一生。

详细解释


 潇湘馆命名由来

潇湘馆是大观园中重要一处,景致清幽,名字典雅。余谓曹公如此命名,必有缘故。

秦观《踏莎行》曰: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其中“潇湘馆”三字,已明点了;而“杜鹃”又与紫鹃之名暗合。且该词凄婉忧伤,写尽了青年儿女的离愁别绪。所以我认为,曹公可能是受它启发,写下了潇湘馆。

《红楼梦》中有许多环境的描写与人物的性格情志达到水乳交融、浑然统一的境界,达到动态的全方位的契合、交流。别的且不说,作者写竹就是十分突出的一例。竹的外形,竹的神韵,无一不与林黛玉交融、叠印。真可谓“竿竿翠竹映潇湘”,竹成了林黛玉绝妙的象征。看,翠竹“竿竿青欲滴”,它修长,苗条,随风摇动,多像林黛玉纤巧婀娜的身段和弱柳扶风的步态,竹不与群芳为伍,永远清秀质朴,与林黛玉不事浓妆艳抹及清高孤傲的性格多么契合;竹秋斗风霜,冬傲冰雪的不屈风貌,与黛玉的叛逆性格又多么投合。 “斑竹一枝千滴泪”,竹又映衬着号称“潇湘妃子”的林黛玉对爱情的执着与以泪洗面的悲剧命运。

大观园刚建成,作者便着意描写了潇湘馆的“一带粉垣,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在写到宝玉与黛玉商量搬进大观园中谁住哪一处好时,黛玉笑道:“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我爱那几竿竹子,映着一道曲栏,比别处幽静。”作者通过黛玉之口,说出她是爱竹的。第三十七回写到探春给林黛玉取雅号时说道:“当日娥皇女英洒泪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她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她想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她做‘潇湘妃子’就完了。”大家听说,都拍手叫妙。林黛玉低了头,也不言语。既然没有表示反对,说明此雅号正中黛玉下怀。林黛玉凭借她诗人的气质和敏感,自觉与竹的精神气质相通。这种相通,契合是动态的,全方位的,与林黛玉的性格发展遥相对应。当宝黛共读《西厢记》,心扉被张君瑞与崔莺莺的爱情冲击,心中充满甜蜜和喜悦。这时,潇湘馆千百竿翠竹也是“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方伯谟《斑竹》诗中有“凤尾森森半已舒”之句,以“凤尾森森”喻竹林像凤尾一样修美茂盛。龙吟,常用来形容萧笛之类管乐器的声音,这里以“龙吟细细”喻风吹竹林发出的动听的声响。凤尾一样美丽的外形,森林般浓郁的翠色,配上龙吟般悦耳的乐声,从外形、色彩、声音三方面展示了竹的最美的形象。竹声细细地吟咏,象征着林黛玉心泉在欢歌。而当宝玉大承笞挞,黛玉为之痛彻肺腑,又不敢与众人一起去看宝玉,只好“独立在花荫之下”,遥望怡红院。这时室外是“竹影参差,苔痕浓谈”, “竹影映入纱来,满室内阴阴翠润,几簟生凉”。这“参差”的竹影, “阴阴翠润”的竹影,令“几簟生凉”的竹影,就像笼罩在黛玉心中的重重阴影,透出一股沁人心肺的悲凉。

情节发展到四十五回,在“秋霖脉脉”,“且阴的沉黑”的黄昏,黛玉病卧在床,听那雨滴竹梢之声,更觉凄凉。黛玉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写下《秋窗风雨夕》词:“……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巳教泪洒窗纱湿。”窗外之竹受秋风秋雨吹打,窗内主人受封建礼教的摧残,“连宵脉脉复飕飕”。雨滴竹梢,似黛玉心在哭泣。潇湘馆的环境与湘妃的心境无不透出令人窒息的悲凉气氛,暗示着黛玉生命的秋天已经到来,悲剧的命运正在等待着她。

即此一例,足见曹雪芹在环境描写上造诣之深。他使环境与人物“异质同构”,天人合一,心物交融,已达化境。不仅充分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境界,也使人物的品格和情操具象化、立体化。以至只要有人提到《红楼梦》中大观园之竹,读者便会很自然地想到潇湘馆,同时想到被称为“潇湘妃子”的林黛玉。可以这样说,竹与林黛玉已一起深深植根在世世代代读者的心里,相互契合,再也不能将它们分离。

基本含义
指诗人在自然环境中沉思创作的地方。
详细解释
潇湘馆是一个古代文人墨客常用的词语,来源于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潇湘神话》。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诗人在自然环境中静心思考,寻找创作灵感的场所。潇湘馆被视为一个理想的隐居之地,代表了诗人的情怀和追求。
使用场景
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文人墨客在幽静的自然环境中沉思创作的情景。也可用于形容一个人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思考的状态。
故事起源
《潇湘神话》是刘禹锡创作的一篇诗歌,讲述了他在潇湘馆中沉思创作的经历。刘禹锡在诗中描述了自己在潇湘馆中观赏自然景色,倾听江水潺潺的声音,从而获得了灵感和启发。
成语结构
潇湘馆由两个词组成,其中“潇湘”指潇湘江,是湖南省的一条著名河流,“馆”指代诗人在潇湘江边的居所。
例句
1. 他喜欢在潇湘馆中静心思考,寻找创作灵感。2. 她每天都会去潇湘馆散步,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法来记忆这个成语。例如,想象自己身处在湖边的潇湘馆,静静地欣赏着江水流淌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从而获得灵感和创作的动力。
延伸学习
如果你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诗歌有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刘禹锡的其他作品,了解他的诗歌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喜欢去潇湘馆里看花儿,感受大自然的美丽。2. 初中生:我希望有一天能够去潇湘馆,静心思考,写出自己的诗歌。3. 高中生:潇湘馆是一个优美的地方,适合诗人们在那里追求创作的灵感。4. 大学生:我计划在假期去潇湘馆旅行,感受一下文人墨客的情怀和追求。
推荐词语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