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校雠

拼音:xiào chóu

注音:ㄒㄧㄠˋ ㄔㄡˊ

繁体:

基本解释

亦作“校仇”。 1.一人独校为校,二人对校为雠。谓考订书籍,纠正讹误。 汉 刘向 《<管子>序》:“所校讎中《管子》书三百八十九篇。” 唐 韩愈 《送郑十校理序》:“秘书,御府也,天子犹以为外且远,不得朝夕视,始更聚书 集贤殿 ,别置校讎官,曰学士,曰校理。”《宋史·职官志四》:“﹝ 元祐 三年﹞十二月,詔礼部,本省长贰定校讐之课,月终具奏。” 清 吴翊 《洞庭山馆呈司寇东海公》诗之二:“锦堂恩詔许归休,妙选宾僚佐校讐。”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解故上》:“自 隋 以降,书府失其守,校讎之事,职诸世儒。”
(2).比试;比较。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潘烂头》:“或谓 潘 曰:‘汝素以术自衒,今天师至矣,敢与之校讎乎?’” 鲁迅 《书信集·致蒋抑卮》:“事物不相校讎,輒昧善恶。”

基本含义
指争辩、争吵、争斗。
详细解释
校雠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校”指争辩、争吵,“雠”指争斗、斗争。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争吵、争斗的情景,通常带有一定的负面意味。
使用场景
校雠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各种各样的争斗或争吵的场景,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社会中。它可以用来描述两个人之间的争执,也可以用来形容团体之间的冲突。此外,校雠也可以用来形容政治、商业等领域的竞争。
故事起源
校雠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这本古代历史书中。根据记载,这个成语最早是用来描述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争或冲突的。后来,它逐渐被引申为形容各种各样的争斗或争吵。
成语结构
校雠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校”和“雠”分别代表争辩、争吵和争斗。
例句
1. 他们因为一点小事就校雠不休。2. 这两个政党之间一直在进行激烈的校雠。3. 他们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校雠。
记忆技巧
为了记忆校雠这个成语,可以将“校”字与“校园”联系起来,想象两个学生在校园里争吵、争斗的场景。另外,可以将“雠”字与“斗争”联系起来,想象两个人在进行激烈的斗争。
延伸学习
学习更多与校雠相关的成语,例如“校短论长”、“争锋相对”、“尔虞我诈”等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两个同学因为抢玩具而校雠了起来。2. 初中生:班级里的两个学生因为意见不合而校雠不休。3. 高中生:两个社团之间为了争夺资源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校雠。4. 大学生:两个学生会的候选人为了争夺主席位置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校雠。
推荐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