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壮语

拼音:zhuàng yǔ

注音:ㄓㄨㄤˋ ㄧㄩˇ

繁体:

基本解释

◎ 壮语 Zhuàngyǔ
[Zhuang language] 中国壮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详细解释

(1).豪壮的言语。《晋书·谯刚王逊传》:“ 敦 ﹝ 王敦 ﹞果谓 钱凤 曰:‘彼不知惧而学壮语,此之不武,何能为也!’” 宋 吴可 《藏海诗话》:“擘开苍玉巖,椎破铜山铸铜虎。何故为此语?是欲为壮语耶?”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三:“﹝ 西堂 ﹞长调稍可,壮语工於綺语也。” 陈毅 《初游良口》诗:“我闻此语甚欣喜,喜闻英雄作壮语。”
(2).侈谈,大言。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杂文》:“自 桓麟 《七説》以下, 左思 《七讽》以上,枝附影从,十有餘家。或文丽而义睽,或理粹而辞驳,观其大抵所归,莫不高谈宫馆,壮语畋猎,穷瓌奇之服饌,极虫媚之声色。”
(3).我国壮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主要分布在我国 广西壮族自治区 和 云南省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分北部南部两个方言。

基本含义
指豪迈、慷慨激昂的言辞或语言表达。
详细解释
壮语源于古代壮族民间文化,形容言辞或语言表达慷慨激昂、豪迈有力。通常用来形容人的语言富有感情、气势磅礴,能够激发他人的情感。
使用场景
壮语常用于形容演讲、文章、歌曲等表达方式,以表达作者或演讲者的豪情壮志,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此外,壮语也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用来形容人的语言或言辞有力、有感染力。
故事起源
壮语起源于壮族民间文化,是壮族人民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之一。壮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以勇敢、豪迈的精神而闻名。壮语作为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壮族人民的豪情壮志和热爱生活的态度。
成语结构
壮语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第一个字是“壮”,表示豪迈、激昂;第二个字是“语”,表示言辞、语言。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富有力量感的成语。
例句
1. 他的演讲充满了壮语,让人备受鼓舞。2. 这首歌的歌词用了很多壮语,让人感受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与壮族文化相关的元素进行联想,例如壮族的传统服饰、舞蹈和音乐等,来帮助记忆壮语这个词语的含义和特点。
延伸学习
了解更多关于壮族文化的知识,包括壮族的习俗、传统节日、艺术形式等,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壮语这个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在课堂上用壮语鼓励我们努力学习。2. 初中生:他的演讲中充满了壮语,让人感受到了他的热情。3. 高中生:这篇文章的描写用了很多壮语,让人感受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4. 大学生:在社交场合中,用壮语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吸引他人的注意力。5. 成年人:在工作中,使用壮语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增强说服力。
推荐词语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