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野苋

拼音:yě xiàn

注音:ㄧㄜˇ ㄒㄧㄢˋ

繁体:

基本解释

即细苋。野生的苋菜,人可食,多作饲料。又名猪苋。 唐 杜甫 《种莴苣》诗:“野莧迷汝来,宗生实於此。” 宋 陆游 《园蔬荐村酒戏作》诗:“菹有秋菰白,羹惟野莧红。”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二·苋》﹝集解﹞:“ 颂 曰:‘细莧俗谓之野莧,猪好食之,又曰猪莧。’莧竝三月撒种,六月以后不堪食……细莧即野莧也。”

基本含义
指人行为放荡不羁,不受拘束,不受规范的状态。
详细解释
野苋是一种常见的野生蔬菜,生长在田野、路边等野外环境中,生长繁茂且难以控制。成语“野苋”比喻人行为放荡不羁,不受拘束,不受规范的状态。形容人不受约束,难以管束,不守规矩。
使用场景
常用于形容人的行为放荡不羁,不受拘束,不守规矩的情况。可以用来批评某人不守规矩、不遵守社会公德、不受道德约束。
故事起源
成语“野苋”最早见于《后汉书·杨震传》:“闻杨震狱中,贼军入京,震子弟皆以野苋自供。”相传杨震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名臣,他在狱中被贼军逼供,他的子弟为了保护父亲,不得不自供罪行。这里的“野苋”形象地描述了他们在困境中自由难控制的状态。
成语结构
主谓式,由两个汉字组成。
例句
1. 他的行为真是野苋,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感受。2. 这个孩子太野苋了,从小就不受拘束。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野苋这种生长繁茂且难以控制的野生蔬菜,来形象地记忆成语“野苋”表示人行为放荡不羁,不受拘束,不守规矩的状态。
延伸学习
可以了解更多与“野苋”相关的成语,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野鹤闲云”等,进一步丰富对成语的理解和应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们课间常常野苋地奔跑着,不听老师的话。2. 初中生:有些学生上课时野苋得不得了,老师都管不住他们。3. 高中生:大学生活自由度很高,但也要注意不要过于野苋,要有自我约束。
推荐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