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伏尸

拼音:fú shī

注音:ㄈㄨˊ ㄕㄧ

繁体:

基本解释

见“ 伏尸 ”。
亦作“ 伏尸 ”。1.谓杀人致死。《庄子·则阳》:“﹝ 触氏 、 蛮氏 ﹞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 柳亚子 《<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炸丸匕首,购我自由,左手把民贼之袂,右手揕其胸,伏尸数十,流血五步。”
(2).尸体倒地。犹言死亡。 晋 潘岳 《关中诗》:“好爵既靡,显戮亦从。不见 竇林 ,伏尸 汉 邦?” 王闿运 《武提督碑》:“勇者伏尸,怯者兇惧。”
(3).倒在地上的尸体。指死者。 前蜀 杜光庭 《行军仆射醮宅词》:“其有伏尸故气,金土邪精,滞爽游魂,幽灵暗魄,各乘善力。”
(4).伏在尸体上。《战国策·燕策》:“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后汉书·李固传》:“﹝ 质帝 ﹞语未絶而崩, 固 伏尸号哭。”

基本含义
指战场上阵亡的人们倒在地上的景象,也泛指死者的尸体。
详细解释
成语“伏尸”是指在战场上,战争中牺牲的人们倒在地上的景象。它形象地描述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切哀悼和警示。在日常生活中,它也可以泛指死者的尸体,用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和尊重。
使用场景
成语“伏尸”常常在描述战争、灾难等悲惨场景时使用,以强调其中的悲痛和凄凉。此外,也可以用于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和对死亡的敬畏。
故事起源
成语“伏尸”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战争时期。在古代战争中,战场上常常充斥着阵亡士兵的尸体,这种悲惨的景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人们创造了成语“伏尸”来形容这种战争的残酷和悲惨。
成语结构
成语“伏尸”的结构是“动词+名词”。
例句
1. 在那场战争中,战场上布满了伏尸,令人心痛。2. 战争的残酷让无数的家庭失去了亲人,他们化为伏尸,永远留在了战场上。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与战争、悲痛等相关的形象进行联想,如想象战场上倒下的士兵和尸体,以帮助记忆和理解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上的战争和战争文化,以更好地理解成语“伏尸”的背景和含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战争中有很多伏尸,看了很难过。2. 初中生:战争的残酷让战场上布满了伏尸,这是多么可怕的景象啊!3. 高中生:历史上的战争造成了无数的伏尸,这是人类应该深思的问题。4. 大学生:通过学习战争史,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伏尸的含义和战争的悲惨。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推荐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