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官口

拼音:guān kǒu

注音:ㄍㄨㄢ ㄎㄡˇ

繁体:

基本解释

没入官府充当奴隶的罪犯家口或俘虏。《魏书·李平传》:“ 平 先为尚书令 高肇 、侍御史 王显 所恨,后 显 代 平 为中尉, 平 加散骑常侍, 显 劾 平 在 冀州 隐截官口, 肇 又扶成其状,奏除 平 名。”《周书·明帝纪》:“ 元 氏子女自坐 赵贵 等事以来,所有没入为官口者,悉宜放免。”《周书·武帝纪上》:“﹝ 建德 元年﹞冬十月庚午,詔 江陵 所获俘虏充官口者,悉免为民。”《资治通鉴·陈临海王光大二年》:“甲申,詔:‘所在百工细作,悉罢之。 鄴下 、 晋阳 、 中山 宫人,官口之老病者,悉简放。’” 胡三省 注:“官口,罪人家口没官为奴婢者。”《续资治通鉴·元明宗天历二年》:“辛未,中书省言:‘近籍没 奇彻 家,其子年十六,请令与其母同居;仍请自今臣僚有罪籍没者,其妻、其子,他人不得陈乞没为官口。’”

基本含义
指官员的言辞、声明或官方的说法。
详细解释
官口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官员的言辞、声明或官方的说法。它强调官方的权威性和说话的权力。通常情况下,官口所说的话语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或官方利益而进行的,往往可能与真相相去甚远。
使用场景
官口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用来形容官方的言辞或声明,特别是在面对一些政治、社会、经济等问题时。它可以用来指责官员的虚伪、欺骗或掩盖真相的行为。同时,它也可以用来提醒人们对官方的言辞保持谨慎和批判的态度。
故事起源
官口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官僚体制。在古代,官员们常常会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来控制信息的流通和传播,以维护自身的利益。因此,人们形象地将官员的言辞和官方的说法称为“官口”。
成语结构
官口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官”是指官员,而“口”则代表言辞、声明或说法。
例句
1. 他的回答完全是官口,根本不值得相信。2. 这份声明充满了官口,根本没有真实的信息。
记忆技巧
要记忆官口这个成语,可以将其拆解成两个部分,分别记忆“官”和“口”的意思。同时,可以通过与官员的权威形象相联系,来理解官口的基本含义。
延伸学习
延伸学习可以通过了解相关的成语和词语来加深对官口的理解。例如,可以学习与官员、官方相关的成语,如“官官相护”、“官官相为”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说的话就是官口,我们要自己去了解真相。2. 初中生:政府的官口让人很难相信,我们要学会批判思考。3. 高中生:新闻报道中的官口常常掩盖真相,我们应该保持警惕。4. 大学生:官员的官口已经成为社会问题,我们应该推动信息透明的改革。
推荐词语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