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红条

拼音: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红条,是一个新词汇,指一种新型红包。这种红包是把写有“来日可凭此条参加本人婚宴”或类似文字的纸条放入红包中(纸条通常也用红纸),然后送给发喜帖的人,以此缓解因为人情世故收到扎堆喜帖而造成的经济压力,也有部分人士不是因为需要缓解经济,而是本身就不喜欢这种人情模式。

红条-背景

装红条的红包

2010年1月25日,有网帖称:突如其来的一个来电、一则短信、一个微笑、一声敲门,都足以让人恐慌。名字都喊不出口的新进同事,N年没联系的老同学,生意场上的合作伙伴,八竿子打不着的网友,萍水相逢的老乡,只有在结婚的时候才把你列入“好友”名单。接到喜帖,就如同接到炸弹,苦不堪言。

网友“风萧萧兮”深有感触:这两个月(2009年12月、2010年1月)略略算了算,包了6000多,几乎每周都有二三场。

网友伊伊:我这月(2010年1月)吃了3包“炸弹”了,前一个300块,后两个都是1000块,现在吃饭都成问题了。

类似上述言论还有很多。有人表示,最为难又气愤的是,不少平时联系不多、友谊不深甚至只有一面之缘的“夹生朋友”也会发来喜帖。去吧,心有不甘,不知道等到自己结婚的时候还能不能联系上这些人;不去吧,友谊不保,还会招来闲言碎语。

红条-产生

词汇产生

鉴于“扎堆”的喜帖,有人建议用“来日可凭此条参加本人婚宴”的红条代替红包,抵制借婚宴敛财的陋习。至此,“红条”一词产生,并引发热议。

大多数网友的意见是:如果是夹生朋友的邀请,可以婉言推脱或者直言没空、不想去,用“拆弹红条”有点多此一举。

有网友认为:这是一场婚宴习俗的“革命”,需要得到广大市民的响应,形成自然趋势后,大家就见怪不怪了。

装红条的红包

网友言论

有的人极力支持,有网友表示:大喜的日子,请那么多人不就图个热闹,送个红红火火的红条,喜庆吉祥也算是个礼,礼轻情意重,真是感情好,就不讲究这个了。

也有许多网友表示不能接受,有网友表示:我怕丢人。这都是礼尚往来,出来混都是要还的。

另有网友认为:在看中人情的中国,婚丧喜庆包红包,讨喜庆或讨吉利是几千年的习俗了,要真正达到结婚不收礼、用红条的境界,估计还要很长一段时间。

还有的网友直言这种做法是“飞蛾扑火”。

红条-专家言论

有民俗专家表示:根据传统习俗,请客摆酒,里亲外戚理所当然要请,社交场合结识的朋友却需要慎重邀请。近年来滥发请帖之风愈演愈烈,与婚宴铺张浪费、相互攀比的不良风气有关。以往一家人办酒席只需请三五桌亲朋好友,如今不请20桌以上似乎就不成体统,显得很没面子,甚至还有人趁机敛财。事实上,很多人心里都是反感这种“滥帖”的,希望媒体报道能够纠正不正之风。

红条-民众观点

对于这样的新型红包,不少市民表示虽然少了点人情味,但也是种突破,不过大多数人则表示不会去尝试。

基本含义
形容人脸因愤怒、害羞等原因而变得通红。
详细解释
红条是一个用来形容人脸因愤怒、害羞等原因而变得通红的成语。红条一词中的“红”指脸部因激动而变红,“条”指线条,比喻脸上红红的血丝像细线一样。这个成语主要用来形容人因激动或尴尬而脸红,是一种常见的情感表达。
使用场景
红条成语可以用来形容各种情况下的脸部激动或尴尬。比如,当一个人因愤怒或羞耻而脸红时,可以说他脸上红条横生;当一个人因为遭受冷遇或尴尬的场面而脸红时,也可以用红条来形容。这个成语在口语和文学作品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故事起源
关于红条的具体起源尚不清楚,但这个成语的意义和形象都与人类的生理反应有关。当人体处于激动或尴尬的情况下,血液循环加快,脸部毛细血管扩张,导致脸部发红。红条的形象正是通过比喻来表达这种情感状态。
成语结构
红条的结构是形容词+名词。
例句
1. 他听到那个笑话后,脸上红条横生。2. 她因为害羞而脸上红条一片。3. 这个小孩因为被夸奖而脸上红条绽放。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红条这个成语。想象一个人因为愤怒或尴尬而脸红,脸上像是画了一条红线,从而形成红条的形象。可以通过多次重复和使用这个成语来加深记忆。
延伸学习
你还可以学习相关的成语,如“红颜薄命”、“红杏出墙”等,来丰富自己的成语知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因为被老师批评而脸上红条绽放。2. 初中生:她在班上回答问题时,因为紧张而脸上红条一片。3. 高中生:他看到心仪的女孩时,脸上红条横生。4. 大学生:他在演讲比赛中突然忘词,脸上红条一片。希望以上学习指南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红条”这个成语。
推荐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