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当罏

拼音:

注音:

繁体:當罏

基本解释

见“ 当壚 ”。

基本含义
指人言行不正,欺骗他人或行为不端正。
详细解释
当罏的本义是指用来盛放杀鱼的器具,后来引申为比喻人行为不正,欺骗他人或行为不端正。当罏的使用对象可以是个人、组织或者行为。
使用场景
当罏一般用于批评或指责他人的行为不端,欺骗他人或不遵守道德规范的情况。可以用来形容政治家的虚伪、商人的欺诈、学生的作弊等。
故事起源
当罏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战国时期,赵国有一位官员名叫杨朱,他奉命负责管理鱼塘。一天,杨朱发现鱼塘里的鱼越来越少,于是他偷偷地在当罏里放入了一些小鱼,然后把大鱼卖掉。这个行为被人发现后,人们就用“当罏”来形容欺骗他人或行为不端的行为。
成语结构
当罏是一个形容词词组,由两个汉字组成,没有固定的词序。
例句
1. 他的行为真是当罏,竟然敢欺骗老人。2. 这个商人总是用各种手段当罏消费者。3. 老师告诫学生们不要做当罏的事情,要保持诚信。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当罏”与欺骗、行为不端等词语联系在一起,形成联想记忆。可以想象一个人把不正当的行为藏在一个当罏里,暗中欺骗他人。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涉及道德伦理或欺骗行为的成语,如“欺世盗名”、“作奸犯科”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行为真是当罏,偷偷把我的铅笔拿走了。2. 初中生:这个学生用作弊的方法当罏老师,考试作弊是不对的。3. 高中生:政治家应该诚实守信,而不是用虚伪的言行当罏选民。4. 大学生及以上:商人应该遵守商业道德,不应该用欺诈手段当罏消费者。
推荐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