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解释
椟栌是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椟指木盒子,栌指贝壳。椟栌原指贝壳装在木盒子里,形容珍贵之物被妥善保存。后来,这个成语引申为比喻人的思想境界高深,学识渊博,内心丰富。
使用场景
椟栌这个成语多用于形容学识渊博、内涵丰富的人,可以用于赞美有博学多才的人,也可以用于形容自己或他人的学问深厚。
故事起源
椟栌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孔融的人,他的父亲是东汉末年的名士孔蒙,一直以来都非常关心孔融的学问。有一次,孔蒙给孔融送了一些贝壳,希望他能够珍惜这些贝壳,并将它们放在木盒子里保存起来。孔融接过贝壳,却没有将它们放在木盒子里,而是随手放在地上。孔蒙见状,非常生气,认为孔融不懂得珍惜财物,也不懂得珍惜学问。于是,他用“椟栌”来形容孔融的学问不够广博,思想不够高深。从此,椟栌成为了形容学识渊博的成语。
例句
1. 他的学识真是椟栌,无论什么问题都能给出深入的解答。2. 这位教授是一位真正的椟栌,他的学问广博程度令人佩服。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椟栌的发音与“读录”类似来记忆。可以将椟栌想象成一个盛满贝壳的木盒子,表示学识渊博、内涵丰富的意思。
延伸学习
如果想进一步学习椟栌这个成语,可以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古代学者和他们的学问的故事。还可以学习其他形容学识渊博的成语,例如“博古通今”、“博学多才”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真厉害,她就像一个椟栌,知道很多很多的知识。2. 初中生:我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一个椟栌,拥有广博的学问。3. 高中生:他是我们学校的椟栌,他的学识深厚,思想也很高深。4. 大学生:这本书真是一部椟栌,读了之后收获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