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正妹现象

拼音: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正妹现象是指台湾当代的大学生毕业后不去承担社会的重任,反而走入演艺圈,从事Showgirl的工作。

详细解释


 概述

台大校长李嗣涔感叹“台大十三妹”走入演艺圈,没有承担更重要的工作,“觉得有点可惜”。他觉得每年公家投资每位台大学生所费不赀(依经济学教授骆明庆统计,台湾公立大学生一年所获得的补贴达二十万元新台币),而台大学生又具备较优越之学习禀赋,因而毕业生选择从事更高社会贡献度的工作———取之于社会,回馈于社会———应该是不证自明的道理。

众多反对观点认为:英雄不论出身低、Showgirl(展场女郎)对社会一样有贡献、学校应尊重学生自由发展,甚至有人喊出“正妹贡献不输教授”的主张。

表现

风行台湾的“正妹现象”,反映着“身体”作为大众消费商品的此一事实。只不过,消费女性身体的不只是男性,也包括女性自身;甚而连男性(也就是“型男”)也成为被观看、窥伺的对象。

和过去尤其不同的是:以前靠裸体就能激起“欲望”,但现在,当生活中的异性裸体不再是稀有经验,裸体便必须并陈在可激发想象力的物质商品中,“欲望”才会发生。举例而言:一部涡轮引擎跑车(或一具高性能科技产品)和Showgirl的结合,才能产生最佳化的快感。

“正妹现象”反映的并非正妹的才艺,而是纠结“正妹身体”、“商品”、“消费者欲望想象”于其一的经济潜能,而其中的关键是现代消费者丰富、诡谲、多变的想象力,当某一种身体一再重复,失去欲望鲜度,社会便得“生产”出另一种身体,这便是正妹大量浮现的社会来历。

评论

台大女生去担任展场女郎,其实没有必要太大惊小怪。但作为台大校长,如果李嗣涔对这种现象一点感触都没有,那他恐怕就太枉为人师了。这个问题,绝不是“当展场女郎好不好”的简单辩证而已。

年轻女性,乐于展示自己姣好的身材和容貌,甚至以此谋生或体验人生,只要是出于个人自由选择,也就值得尊重。问题在,近几年台湾社会的“妹”现象,已泛滥到令人不知所措的地步。无论校园、网络、各行各业、乃至大街上,随便一瞥,年轻女性就被收进正、辣、恐龙的各色箩筐里,供人品头论足。这种“姿色至上”的潮流,不知不觉散发的性别偏见及容貌歧视,更值得我们警惕。

的确,当媒体每天出现的都是非“正”即“辣”的“妹”新闻时,即使是台大人,又如何免于这种简单思维的框架?台湾高等教育泛滥,质量无法随量而升,更让社会庸俗风气入侵校园,这只是其中一隅。若高等教育不能教育学生挑战及批判潮流,若大学生只会追逐流俗,社会进步的力量要从何而生?

当李嗣涔说出台大人去走秀“有点可惜”时,他感叹的是,四年台大教育的“加值”,用武之地其实不在这类舞台。但现实也许更讽刺,有些厂商招募台大生上场,为的就是利用一下“第一学府”的招牌来扩大宣传。假使摘掉大学的光环,台大人在舞台仍然竞争力十足,那么说“美丽无罪”才能理直气壮吧!

“妹现象”的泛滥,其实是台湾社会轻薄化、肤浅化的表征。这个问题的最终症结,其实是在台湾,而不在台大。

基本含义
正妹现象是指在中国网络流行的一种现象,用来形容外貌漂亮、气质出众的年轻女性。这个词语通常用于描述女性在社交媒体上受到广泛关注和赞美的现象。
详细解释
正妹现象源自于台湾的网络流行语,其中“正”指的是正统、正派,而“妹”则是姐妹的简称。这个词语在中国大陆被广泛使用,形容年轻女性的外貌和气质令人赞叹。
使用场景
正妹现象通常用于社交媒体、网络讨论和日常对话中,用来形容外貌出众的女性。它可以用于赞美、羡慕或讨论女性的外貌和气质。
故事起源
正妹现象最初在台湾网络流行起来,后来逐渐传播到中国大陆。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网络上的一些热门话题和讨论,人们开始使用这个词语来形容外貌出众的女性。
成语结构
正妹现象由两个词语组成,其中“正”和“妹”分别表示正统和姐妹。
例句
1. 这个女孩真是个正妹,长得太漂亮了!2. 最近社交媒体上出现了一个新的正妹现象。3. 他们班上有好几个正妹,男生们都喜欢和她们交朋友。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这个词语。将“正妹”联想成“正统的姐妹”,表示外貌出众的女性。
延伸学习
如果你对中国流行文化感兴趣,可以了解更多关于中国网络流行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同时,也可以学习如何在社交媒体上表达对他人外貌的赞美和欣赏。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妈妈是个正妹,她的笑容很美丽。2. 初中生:我们班上有一个新转校生,她是个正妹,大家都想和她交朋友。3. 高中生:我喜欢上了一个正妹,她是我们学校的校花。
推荐词语

©2019-2025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903450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