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成言

拼音:chéng yán

注音:ㄔㄥˊ ㄧㄢˊ

繁体:

基本解释

(1).订约,成议。《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壬戌, 楚 公子 黑肱 先至,成言於 晋 。”《楚辞·离骚》:“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朱熹 集注:“成言,谓成其要约之言也。” 宋 辛弃疾 《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词:“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寄生》:“前与 张公 业有成言,延数日而遽悔之。”
(2).形成完整的论断。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春秋》虽以一字为褒贬,然皆须数句以成言。”

基本含义
指言语成立,言之有据。
详细解释
成言是指说话或写文章时,所说的话或所写的文字具有真实性、可信度和说服力。成言强调言辞必须有根有据,言之有理,经得起推敲和验证。
使用场景
成言常用于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评价,强调其言辞有凭有据,具有说服力。也可用于指责他人言辞虚假,无根据,缺乏可信度。
故事起源
成言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哀公三年》:“言成而成言,言败而败言。”成言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左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言辞成立了就是成言,言辞失败了就是败言。
成语结构
成言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四字成语,其中“成”和“言”分别表示“成立”和“言辞”。
例句
1. 他的观点经过了充分的调查和分析,可以说是成言。2. 这篇文章的论据充实,言之有理,确实是一篇成言之作。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成”和“言”两个字分开记忆,然后联想“成立”的意思,以及“言辞”的含义。也可以通过多读、多用这个成语来加深记忆。
延伸学习
学习成言的同时,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言辞、说话相关的成语,如“言之凿凿”、“言简意赅”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说的话都是成言,我们要相信老师。2. 初中生:他的演讲很有说服力,充满了成言。3. 高中生:在辩论比赛中,我们要用成言来支撑自己的观点。4. 大学生:在学术研究中,我们要用成言来证明我们的观点。
推荐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