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解释
洋礮是由“洋”和“礮”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洋”指外国,表示外国人的风俗习惯;“礮”指炮,表示轰动、喧闹。洋礮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的行为举止轻浮、不端正,像外国人的风俗习惯一样喧闹、不受拘束。
使用场景
洋礮一词多用于贬义,用来形容人的行为举止轻佻、不庄重、不得体。可以用于形容某人在公共场合或正式场合表现不端正、不得体的行为,或者用来形容某人的言行举止轻浮、不庄重。
故事起源
洋礮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小说《喻世明言》中。其中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富家子弟在外国游玩时,受到外国风俗的影响,回国后行为举止变得轻浮、不得体的故事。
成语结构
洋礮的结构是由两个单独的字组成的,没有特殊的结构。
例句
1. 他的行为举止真是洋礮,完全不符合我们的传统价值观。2. 这个年轻人在社交场合总是洋礮一样,一点也不懂得应有的礼仪。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洋礮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在洋人的炮火下,行为举止变得轻浮、不得体,就像一个洋礮一样喧闹、不受拘束。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成语,如“洋洋得意”、“礮轰”等,以扩大对成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举止真是洋礮,老师都不喜欢他。2. 初中生:这个新同学在班级里表现得很洋礮,大家都觉得他很奇怪。3. 高中生:他的行为举止总是洋礮一样,完全没有家教。4. 大学生:这个人在社交场合总是洋礮一样,一点也不懂得应有的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