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过硃

拼音:

注音:

繁体:過硃

基本解释

亦作“ 过朱 ”。1.加盖印章。 明 沉德符 《敝帚轩剩语·小楷墨刻》:“予后晤 韩胄君 ,詰其故。 韩 曰:‘ 董 来借摹,予惧其不归也,信手对临百餘字以应之,并未曾双钩及过朱,不意其遽入石也。’”《歧路灯》第七一回:“惟有这位老爷性急,并不与内边师爷商量,当堂就批,发房就叫填榜;堂上问完了事,就要过硃。”
2.谓将御笔增改的诏书过录至他本。因御笔多用朱笔,故称。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凡御笔增改,遵録他本,谓之过硃。” 清 龚自珍 《上大学士书》:“学士职过硃,看本非所掌也,此乃第一大关键。”

基本含义
指人的品德高尚,行为规范,不受外物诱惑。
详细解释
过硃是由“过”和“硃”两个字组成的成语。过,在这里表示超越、超过;硃,指的是朱砂。硃是古代一种红色的矿物,用来制作朱笔。过硃的意思是超越朱笔,比喻人的品德高尚,行为规范,不受外物诱惑。
使用场景
过硃多用于称赞人的品德高尚,行为规范。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诱惑时能够坚守原则,不受外界影响,始终保持高尚的品德和行为。
故事起源
过硃这个成语最早出自《韩非子·显学》。据说,古代有一位叫过珪的人,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但他不喜欢接受官职,更不愿意追求权势和财富。他过着清贫的生活,常年隐居在山林之中。有一次,他的一位朋友送给他一支非常珍贵的朱笔,希望他能够用这支笔来写文章,发扬才华。过珪接过朱笔后,却将它丢到了一旁,说道:“我过硃。”他的意思是,他超越了朱笔,不需要借助朱笔来展现自己的才华和品德。这个故事流传下来,后来人们就用“过硃”来形容品德高尚、行为规范的人。
成语结构
过硃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例句
1. 他一直过硃,不为名利所动。2. 她的品德高尚,行为规范,真是个过硃的人。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过硃”与品德高尚、行为规范联系起来进行记忆。可以想象一个人超越朱笔,不需要借助外物来展现自己的品德和行为。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中关于品德和行为规范的理念,如孔子的仁义道德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是一个过硃的好同学,总是帮助别人。2. 初中生:她的行为始终过硃,不会受到他人的影响。3. 高中生:他在面对诱惑时能够过硃,不为名利所动。4. 大学生: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过硃,做一个有品德的人。5. 成年人:无论在什么环境下,我们都应该过硃,坚守自己的原则。希望这个关于“过硃”的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
推荐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