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出口转内销

拼音: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广义上的出口转内销是指经济危机背景下,原来外贸出口型企业受到国际市场消费的压缩,产品销售压力加大,通过转内销的方式来获得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金融海啸卷走了大量出口订单,让一些外贸企业陷入噩梦,转攻内销市场,消化庞大的出口产能成了企业唯一的求生稻草。然而内销市场到底“水深还是水浅”?企业每一步试水都走得心惊胆战。

详细解释


 词语概况

【中文表述】出口转内销

【英文表述】Domestic sales of commodities originally produced for exports

【其它名称】国货复进口,外贸货,国货出口复进口,(对中国而言)国货香港一日游

狭义含义

出口转内销,狭义是指本来打算出口国外的产品,因为各种原因(如贸易壁垒、国家政策的变更,本国与外国的关系发生变化等)不能出口到国际市场,厂家或商家为了减少损失,将货物在本国国内销售,或者是出货到国外后,再核销单过期之前未能收汇并核销的。当发生出口转内销之后,本次出口的这批货将由出口的商品变成内销的商品,不能再被定义成出口商品了。

广义含义

广义上的出口转内销是一种经营手法的转变,指的是经济危机背景下,原来外贸出口型企业受到国际市场消费的压缩,产品销售压力加大,企业为求生存,把销售途径从国外市场改为国内市场,通过转内销的方式来获得商品出售的新渠道,进而求得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这成为企业在危机中寻求出路的一个途径。国内企业掉头转向做内销,不但可以消化库存,还可以通过促销等手段尽快实现资金回笼,加大企业的利润度和资金周转率,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通过这样一个转向的机会,还可以拓展产品在本国国内销售渠道,增加企业和品牌的知名度,增加市场机会。[3]

其它含义

对于中国而言,在计划经济的时代(1950 - 1978)“出口转内销”这个词有时候用来形容质量比较好的中国产品。在当时,中国往往把质量比较好的产品用于出口,质量不太好的产品留给中国国内消费。“出口转内销”的货物往往质量比较好,而且由于货物已经生产,且外贸产品一般不在企业库存之列,有时会低价抛售兑现。在中国计划经济的时代,“出口转内销”的商品有时候是价廉物美的代名词。[4]

形成原因

中国的出口转内销的形成原因包括:

一,国产商品由于贸易壁垒等贸易障碍原因,不能顺利到达目的地,需要返回国内;

二,国产商品由于国家政策的变更不能顺利到达目的地,需要返回国内;

三,国产商品由于本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发生变化等原因,无法到达目的地,需要退回国内;

四,由于产品质量或经济纠纷或其他原因(如船期延误)需要退回国内,或退回国内是更合适的选择。

在中国海关每个月的进出口贸易统计表上,有奇怪的一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进口”,在2006年末,这个数字的年度累计达到733.6亿美元,如果仅仅看数字,这已经超过了当年中国全年从美国的进口额,也就是说,在2006年中国是自己的第六大进口来源地。这部分中国国货只是在文件上貌似打算出口,实际上并没有。

这个就是国货复进口的数字。按照中国海关的解释,国货复进口,就是指重新进口已经出口的中国产品。这其中,有因为质量问题和经济纠纷而被退货的产品,有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的布局考量,但更多的国货复进口是和加工贸易联系在一起的。

在1980年代之前,国货复进口有一个中国人更加熟悉的称呼——“出口转内销”。1980年,中国国货复进口2400万美元,大部分来自海外退货。[1]

相关影响

很多出口商品可以享受出口退税,因此,在中国的国情而言,出口转内销对中国最直接产生的问题,就是让中国的国家税收遭受损失。另一个问题,是让中国的外贸统计数字出现严重偏差,不能反映真实的对外贸易金额和状况。

1981年中国的外贸税收政策调整后,内外贸税收截然不同,产品内销要征收增值税和消费税,而外贸企业出口材料、零部件、初级形态制成品和半制成品可以直接获得出口退税,企业通过加工贸易方式进口时,又可以享受减免关税和增值税的优惠。

以一个电子企业为例,电子元件出口可以享受13%-17%不等的出口退税,等于价格成本降低了13%-17%。而下游企业用更低的价格进口时,只要持有加工贸易手册,就不用另外缴纳进口关税和环节税,上下游企业都得到了税收减免的好处。

中国向中国出口,中国从中国进口,这种类似“自己的嘴咬自己的鼻子”的令人无法设想的杂技动作,在中国外贸行业内却是每天大量地在上演。它的学名叫做“国货出口复进口”,外贸行业内俗称“香港一日游”。在1981年至2007年的26年间,这一业务增长了3056倍,直至巨额的贸易顺差把中国推上国际舞台的风口浪尖。2007年3月12日,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2月份,中国贸易顺差高达237.57亿美元,为2006年同期的9.7倍。当时有专家预测,中国的贸易顺差可能不断扩大,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顺差国,而伴随其间的将是更为频繁的国际贸易摩擦 。

在日益巨大的贸易平衡压力下,长期以来国货出口复进口的“顺差造假”问题引起多方面的关注。中国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德水在2007年1月份说,许多企业高报出口骗出口退税,导致中国外贸顺差严重失真。[1]

企业劣势

缺品牌

缺品牌,但不缺技术:做加工,做出口,不需要品牌,只需要提供低廉的生产成本和生产能力,质量有保证就可以,但做国内市场,做消费市场,需要的是品牌,出口型企业不缺技术,但缺少的是品牌。对出口型企业来讲,为国外企业的代加工经验,具备了强大的技术能力,唯独没有的是自有品牌,且不被人国人所知和认可,这是出口企业转内销所遇到的第一道坎。

缺营销

外向性企业重技术,缺市场

缺营销,但不缺产品:出口型企业产品齐全,可对开拓国内市场而言,却没有营销产品,营销能力。做生产和代加工,并不需要针对终端市场的营销,但做国内市场销售,就必须面对一线市场,而这一点,也正是出口型企业所缺少的。缺营销,但不缺产品,转内销,就是要解决如何把现有产品做好营销的问题。

缺经验

缺经验,但不缺市场:消费市场是一潭深水,会游泳的人游得乐哉悠哉,不会游的人却会呛得满口是水。中国消费市场的巨大和旺盛是不可否认的,所以,对出口型企业来讲,并不缺少市场容量,缺少的恰恰是他们运作市场的经验。

缺资源

缺资源,但不缺机会:中国市场经济刚刚满三十年,很多行业还很不成熟,蕴藏着巨大的成功机会,如前文提到的背包行业,中国目前还没有一个龙头品牌,对德贝而言,机会还是很大的。但对德贝企业来讲,缺少的正是运作市场所需要的资源,一没有品牌,二没有网络,三没销售渠道,所有的外贸企业均如此。这是出口企业转内销通通存在的问题,机会就在眼前,就看如何开拓市场,抓住机会了。

解决办法

要解决中国出口转内销引起的不良影响,有以下的办法:

一,大力发展中国的现代物流业,吸引更多的国际物流企业将区域性的物流配送中心、分拨中心设立到中国国内来。尤其需要加快中国保税港、保税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中心等新型物流载体的建设,为物流企业进入中国,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更合理、宽松的环境。

二,大力改善中国服务业环境,吸引更多的跨国企业将区域销售总部设立到中国国内。例如可进一步考虑赋予保税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中心等物流载体以贸易功能,从而建立更多的可体现进出口贸易性质的载体,允许在区内、中心内设立纯贸易公司,吸引企业在区内、中心内完成国际贸易结算,逐步推动建立起一些带有行业特色的区域性国际商品交易市场。这既可解决因多方贸易因素引起的出口转内销问题,更重要的是可将贸易所带来的增值部分及其税收留在中国国内。

三,加强监管,由中国海关监管结转货物最终实际出口,一旦内销由海关按进口货物补征进口关税和增值税。

四,重新合理设置进口关税率、出口退税率。抑制因进口关税率倒挂而引起的国货以一般贸易方式复进口的现象。使出口退税率更合理地体现抑制资源性初级产品出口,鼓励高附加值、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导向性作用,使国货复进口企业虽然提早获得退税,但也损失了退税率的差额。

五,调整部分政策抑制国货复进口中存在的一些不正常情况。如中国国产设备出口后复进口享受减免税政策,这有违减免税政策是为了吸引国外先进技术的初衷,应该明确限制国产设备不得享受减免税政策。

推荐词语

©2019 学门教育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9034508号-2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