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二黄

拼音:èr huáng

注音:ㄦˋ ㄏㄨㄤˊ

繁体:

基本解释

◎ 二黄 èrhuáng
[erhuang—one of the tun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s] 也作“二簧”。一种乱弹戏剧曲调名,因出于黄坡、黄冈,故称。清朝中期由徽班传入北京,成为京调主体

英文翻译

1.(戏曲声腔之一) erhuang, one of the two chief types of music in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s; erhuang melodies

详细解释

(1).戏曲调名。源出 湖北省 的 黄冈 、 黄陂 ,故名。又名《湖广调》。 清 乾隆 年间,由 徽 班传入 北京 。在京剧、汉剧等剧种里,与西皮均为主要曲调。有导板(倒板)、慢板(慢三眼)、原板、垛板、散板等曲调。 洪深 《戏剧导演的初部知识·准备与设计》:“西皮表轻快奔放,二黄表沉郁缠绵。”
(2).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群众对伪军的蔑称。《抗日歌谣·冬天到》:“冬天到,雪花飘,雪花好比是二黄,一阵雪花吹满地,太阳一出精打光。”《中国歌谣资料·求天求地快解放》:“‘中央’一来原望能比鬼子、二黄好,那知他比汉奸还凶狂。”中央,指国民党的所谓中央军。

基本含义
指小孩子的嗓音尖细,没有变声的声音。
详细解释
二黄是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第一个字“二”表示“小”,第二个字“黄”表示“黄色”。成语“二黄”形容小孩子的嗓音尖细,没有变声的声音。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男孩子在发育期时的声音。
使用场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使用“二黄”来形容小男孩的嗓音尖细,特别是在他们还没有经历变声期的时候。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调侃男孩子的声音还没有变成低沉的成年人声音。
故事起源
关于“二黄”的起源并没有明确的故事或传说。这个成语可能是根据小孩子的嗓音特点而衍生出来的。
成语结构
成语“二黄”的结构是“形容词+名词”。
例句
1. 小明的声音还是二黄,没变声呢。2. 这个男孩的声音太二黄了,听起来像个小孩子。
记忆技巧
要记住成语“二黄”,可以将其与小孩子的嗓音特点联系起来。想象一个小男孩在高声尖叫时的声音,这样就能记住“二黄”表示小孩子的尖细嗓音。
延伸学习
了解更多与儿童相关的成语,如“稚嫩”、“稚气”等,可以帮助扩展对儿童特点的描述。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我弟弟的声音还是二黄,他常常唱得很高亢。初中生:他已经长大了,不再是二黄的声音了。高中生:大家都说我声音还是二黄,我希望快点变成成熟的男声。
推荐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