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打髀殖

拼音:dǎ bì zhí

注音:ㄉㄚˇ ㄅㄧˋ ㄓㄧˊ

繁体:

基本解释

亦作“ 打髀石 ”。一种游戏。剔鹿类腿前骨,灌以铜锡,堆地上掷之,中者尽取所堆。 元 郑光祖 《三战吕布》第一折:“某正在本处与小廝打髀殖。” 元 李寿卿 《伍员吹箫》第一折:“我的大孩儿 费得雄 ,他也是个好汉,常在教场中和小的每打髀殖耍子。”《元朝秘史》卷三:“ 帖木真 十一岁, 於斡难 河冰上打髀石时, 札木合 将一个麅子髀石与 帖木真 , 帖木真 却将一个铜灌的髀石回与 札木合 ,做了安答。” 李文田 注:“《元史·太祖本纪》曰:‘路逢童子数人,方击髀石为戏。’据此,则打髀石乃 漠 北旧俗也。”按,此俗曾流行于我国东北一带,满语称“噶什哈”。 清 杨宾 《柳边纪略》卷四:“童子相戏,多剔麞麅麋鹿前腿前骨,以锡灌其窍,名噶什哈,或三或五,堆地上击之,中者尽取所堆,不中者与堆者一枚。多者千,少者十、百,各盛於囊。岁时闲暇,虽壮者亦为之。”

基本含义
指人们在行动中追求个人利益,不顾大局、不顾团队利益,以自私自利为中心。
详细解释
打髀殖一词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打髀殖原指古代的一种医疗方法,即用拳头拍打腰部以治疗病痛。后来引申为指人们只顾个人利益,不顾大局,不顾团队利益,以自私自利为中心。
使用场景
这个成语一般用于批评那些只顾个人利益,不顾大局,不顾团队利益的人。可以用于工作场合、家庭关系等各种情境中。
故事起源
据《孟子·公孙丑上》记载,当时齐国国君齐威王得了一种疾病,医生建议用打髀殖的方法治疗。公孙丑是齐国的大臣,他上前劝谏齐威王不要使用这种方法,提醒他应该顾及国家大局,不应该只考虑个人利益。公孙丑的劝谏使齐威王深思,最终放弃了打髀殖的治疗方式。从此,打髀殖一词就被引申为批评个人利益至上,不顾大局的行为。
成语结构
打髀殖是一个四字成语,由动词“打”、“髀”和“殖”组成。
例句
1. 他总是为了个人利益而不顾大家的感受,真是打髀殖。2. 在团队合作中,不能只顾自己,要避免打髀殖的行为。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在打自己的髀部,表示只顾个人利益,不顾大局。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个人利益、大局、团队合作相关的成语,如“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利欲熏心”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们班上有一个同学总是不愿意和别人分享玩具,真是打髀殖。2. 初中生:在团队合作中,我们应该互相帮助,而不是只顾自己,这样才不会出现打髀殖的情况。3. 高中生:在考试中,有些人为了个人利益会作弊,这种打髀殖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推荐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