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当垆

拼音:dāng lú

注音:ㄉㄤ ㄌㄨˊ

繁体:

基本解释

亦作“ 当罏 ”。 1.指卖酒。垆,放酒坛的土墩。 汉 辛延年 《羽林郎》诗:“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壚。” 唐 李白 《江夏行》:“正见当壚女,红妆二八年。”《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上皇》:“忽一日, 卓王孙 家僮有事到 成都府 ……正来到 司马长卿 肆中。见当罏之妇,乃是主翁小姐,喫了一惊。”
(2).指煮酒;饮酒。 南朝 陈 徐陵 《春情》诗:“薄夜迎新节,当壚却晚寒。”
(3).对着酒垆;在酒垆前。 南朝 梁简文帝 《当垆曲》:“当壚设夜酒,宿客解金鞍。” 明 何景明 《艳曲》之三:“妆成临劝酒,曲罢坐当罏。” 明 夏完淳 《雪后怀张子韶》诗:“当壚对酌睨 文君 ,露顶沉杯呼 阮籍 。”

基本含义
指在公共场合或众人面前发表言论或表演等活动。
详细解释
当垆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第一个字“当”表示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或场合,第二个字“垆”表示一个人站在桥头或路边的墩子上。当垆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在公共场合或众人面前发表言论或表演等活动。它强调了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的机会和责任,需要有一定的勇气和才华。
使用场景
当垆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在公开场合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比如在演讲比赛、舞台表演、辩论赛等活动中。它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或场合表现出自己的特长,比如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发表有力的演讲或展示出卓越的才艺。
故事起源
当垆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桥梁建设。在古代,人们建造桥梁时,通常会在桥头或路边的墩子上放上一块石头,用来供人站立或观察。这个墩子就被称为“垆”。当时,有些工匠或者过路的行人会站在桥头的垆上,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技艺或者表演一些特殊的技能。这样的行为被人们赞赏和称赞,后来就形成了成语“当垆”。
成语结构
成语“当垆”的结构是“当+垆”,其中“当”是副词,表示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或场合;“垆”是名词,表示桥头或路边的墩子。
例句
1. 他在演讲比赛中当垆,展示了自己扎实的知识和优秀的演讲技巧。2. 她在舞台上当垆,以精湛的舞技征服了观众的心。3. 在关键时刻,他挺身而出,当垆发表了一番有力的演讲。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记忆成语“当垆”:1. 将“当垆”分成两个部分,“当”和“垆”,分别记忆它们的含义和发音。2. 可以想象自己站在桥头或路边的墩子上,向众人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延伸学习
如果你对成语“当垆”感兴趣,还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表演、演讲相关的成语,比如“出类拔萃”、“登堂入室”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在学校的舞台上,我当垆表演了一首小诗。2. 初中生:在班级演讲比赛中,我当垆发表了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演讲。3. 高中生:在学校的文艺晚会上,我当垆演唱了一首自己创作的歌曲。4. 大学生:在学术交流会上,我当垆发表了一篇关于科技创新的论文。
推荐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