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查词语

打男人节

拼音: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打男人节 - 简介

打男人节 这是一个恩怨已久的传说:印度南德冈Nandgaon的克利须那王曾常常到巴尔萨纳Barsana,他曾在这里嘲弄自己的妻子及她的朋友,於是引起当地的女士不满,因而赶走克利须那王。那些女工们便用铁杖或大竹棍把他们赶……

每年春天的霍利节是印度仅次于灯节的第二大节日,人们往往用各种颜料相互涂抹来表达祝福。然而在距离首都新德里约100公里的北方邦布拉吉地区,妇女却可以肆无忌惮地以“棒打男人”的方式来过节,这一有悖印度社会“男尊女卑”传统的奇特习俗,每年都会吸引大批外地民众蜂拥前往。

“打几巴掌再给甜枣吃”

霍利节当天,妇女们会每人手拿一根长长的、足有碗口粗的竹棍或木棒,早早地赶到当地一个叫巴萨纳的小村庄,守在村口及小巷等要塞之地等待男人们的到来。与此同时,所有的男人则要汇集在另一个叫南德冈的村庄,穿着准备抵御挨打的厚衣服、带上盾牌,载歌载舞向巴萨纳进发。两方相遇后,一场“恶女打男”的好戏便立即上演。

妇女棒打男人的力度很有讲究,既不是明显的假打也不能让挨打的人身受重伤,但一些轻微的皮肉之苦是免不了的。许多时候,几名妇女往往会把棍棒集中在同一个目标身上,手持盾牌抵御的男人一开始还可以用夸张的表情做出痛苦状,但往往很快便会被打得疼痛难忍落荒而逃。晚上,遍体鳞伤的男人们疲惫地回到家中,而白日里“凶神恶煞”的妻子此时一定要端上最好吃的甜食来进行抚慰,正可谓“打几巴掌再给个甜枣吃”。

习俗源于神话传说

布拉吉这种奇特的习俗来源于古老的印度教传说。南德冈是印度教的“英雄之神”克里什那出生并长大的地方,而巴萨纳则是他的妻子拉达的家乡。相传克里什那结婚之前,经常到巴萨纳村闲逛并喜欢用恶作剧来嘲弄拉达以及她的女友,这种恶行引起了当地妇女的强烈不满。她们每次见到克里什那后,便用竹竿或木棍将其赶走,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如今的棒打霍利节。

正是因为占据着印度教圣城的天时地利,布拉吉才得以拥有霍利节期间女性棒打男人的特权,而印度其他地区则只有看着眼红的份。生活在布拉吉的民众对此非常自豪,“棒打霍利”的知名度也变得越来越大。

挨打才能不打人

按照当地民众的说法,霍利节期间的一顿痛殴不但不会让男人心怀不满,反而更有利于家庭和睦。由于很少外出工作,印度妇女的地位相对低下,嫁给夫家不但要搭上巨额嫁妆,还要在日后生活中时时看丈夫的脸色。“棒打霍利”可以让所有的女伴聚集在一起,体验一回“当家做主”的感觉,也算一个舒缓心情的好时机。

男人们同样对挨打乐此不疲。每年从南德冈前往巴萨纳的大军中,上至60岁的老人、下到10岁的孩童,都会凑热闹去体验一番“棒如雨下”的感觉。印度媒体表示,不知道是不是挨过打的男人会对“棍棒之苦”深有体会,反正当地的家庭暴力事件比全国平均水平要少一些。而另外则有人戏言,恐怕“那是因为布拉吉的家庭暴力在霍利节当天就全都用完了”!

基本含义
指女性通过言语或行为对男性进行讥讽、嘲笑或挖苦的行为。
详细解释
打男人节是一个由中国网络流行起来的词语,用来形容女性对男性进行调侃或嘲笑的行为。这个成语的含义并不是真的要打男人,而是一种以幽默方式表达女性对男性的轻蔑或戏谑。
使用场景
打男人节可以用于各种场合,如聚会、聊天、社交媒体等。女性可以使用这个成语来表达对男性的戏谑、调侃或幽默,增加交流的趣味性。
故事起源
打男人节这个成语的起源并没有确切的故事,它是在中国网络流行起来的一种表达方式。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网络文化的发展,打男人节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网络用语。
成语结构
打男人节是一个由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打”表示戏谑、调侃,“男人”指代男性,“节”表示一种特定的日期或场合。
例句
1. 今天是打男人节,女生们都在开玩笑地调侃男生。2. 她总是在打男人节这一天给我发一些有趣的消息。
记忆技巧
可以将这个成语与国际妇女节进行对比,国际妇女节是女性争取权益的日子,而打男人节则是女性用幽默方式调侃男性的日子。记住这种对比关系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和影响,以及网络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同时,也可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如“打女人节”或其他相关的网络用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今天是打男人节,我和朋友们一起开玩笑地调侃男生。2. 初中生:我们班今天庆祝打男人节,女生们都在互相开玩笑,男生们也很乐意配合。3. 高中生:打男人节是一个有趣的传统,女生们可以以幽默的方式表达对男生的戏谑和调侃。4. 大学生:打男人节是一个流行的网络用语,女生们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有趣的笑话和段子来庆祝这一天。
推荐词语